骨盆底肌肉運動其它運用

鄒頡龍醫師

   

l          性功能

       骨盆底肌肉運動強化陰道旁肌肉的張力與強度,增加骨盆底器官的支撐,對於陰道鬆弛的改善有明顯助益,然而,對於女性性功能的影響,仍少有論述。原因可能是女性性活動涉及較複雜之心理層面,較難以用科學量化的方法定論。Scott等人讓應力性尿失禁患者接受骨盆底肌肉運動訓練及電刺激,定期以Kegel會陰壓力儀檢測pubococcygeus肌肉的強度,另一方面,調查接受治療後個人及性伴侶對性生活的滿意度。結果發現,不僅會陰肌肉強度增加,尿失禁症狀改善,對性生活滿意度也有增加。

 

l          攝護腺癌根除手術後尿失禁的治療

        攝護腺癌已經成為美國男性最容易罹患的癌症,於台灣,亦已經成為前十大容易罹患的癌症之一。根除手術(radical prostatectomy)為早期攝腺癌最重要的治療方法,然而,手術後仍有相當高比率發生尿失禁。

  攝護腺根除手術後發生尿失禁的成因複雜,其中最主要的是逼尿肌不穩定(detrusor instability)與括約肌功能不全(intrinsic sphincter deficiency)。雖然骨盆底肌肉運動對於婦女應力性尿失禁有良好的成效,但是對於男性病人,尤其是攝護腺根除手術後尿失禁的復健是否有幫助,仍有爭議。

  Moore等人為63位手術後尿失禁的患者治療,分為三組:第一組為控制組,第二組接受「骨盆底肌肉加強訓練」(intensive program),第三組除骨盆底肌肉訓練外加上電刺激。經過8個月追蹤,各組漏尿情形均有改善,但是沒有統計上的差異。Mathewson-Chapman等人也有相似的報告,53位攝護腺根除術後尿失禁的男性分為控制組與骨盆底肌肉訓練組,結果接受訓練的病人平均在51天後不再失禁,而控制組(沒有接受訓練者)56天,兩者沒有統計學上的差異。

  由許多文獻顯示,長期追蹤,骨盆底肌肉訓練對攝護腺癌術後尿失禁的控制沒有明顯助益,但是是否能更早減少漏尿量,仍須進一步研究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