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兒視網膜病變

 嘉義長庚醫院眼科   (101.10.31更新)

 

【前言】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ROP,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 又稱為晶狀體後纖維增生症(retrolental fibroplasia),是一種易出現在早產兒雙眼的疾病,造成視網膜血管異常增生及其後遺症。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早產兒視網膜病變已成為高收入國家兒童致盲的原因之一。由於近年來由於醫療系統的進步,使得更多的低體重及早產的嬰兒得以存活下來,一般認為體重愈輕、懷胎期間愈短,視網膜血管愈不成熟。這些不成熟的視網膜血管容易發生收縮閉塞,進而產生異常視網膜血管增生,加上纖維化的結果最終導致玻璃體出血及視網膜剝離。因此早產兒出生後四至六週例行照會眼科做視網膜的檢查是相當的重要。

 

【危險因子】

1. 出生體重太輕(約小於1300gm, 美國早產兒視網膜症冷凍治療研究小組於1991年提出,出生體重在1251公克以下之發生率是65.8%,出生體重在1001公克以下是81.6%)

2. 懷孕週數太短(小於30)

3. 氧氣使用的時間(長期曝露,大於2)

4. 氧氣使用的濃度(高濃度)

5.合併有呼吸道疾病或心臟疾病且住在加護病房的早產兒

早產兒視網膜症主要發生於早產兒,但並非絕對,有極少數足月產的嬰兒也會發生。

 

【致病機轉】

人類胎兒視網膜一直到16週大時才有血管發育,剛開始時是由視神經向四周擴散開來,於36週大時到達鼻側的視網膜邊緣,約四十週大時(即預產期)才達顳側視網膜邊緣。因此早產兒出生時,其顳側邊緣部分之視網膜仍未發育血管,此無血管區域非常容易接受高壓氧氣的刺激,造成血管收縮反應引起缺血現象。然後再誘發血管增生因子釋出,造成新生血管和瘢痕增生而引起玻璃體出血、纖維化及視網膜剝離。
 

【臨床表徵與治療時機】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是發生於早產兒剛出生的數個月內,輕者自然復原,無需治療;然而重者因血管異常增生,導致牽引性視網膜剝離,如錯失治療期,則疾病會進入退縮結痂期,預後不佳,甚至眼盲。由於治療時機對預後有絕對的影響,篩檢成為最重要的工作項目。其症狀包括:瞳孔照光反應不良、眼位不正、白色瞳孔〈leukocoria〉。徵候包括:晶體後纖維組織增生、角膜水腫、前房狹小、瞳孔無法散大。但早期的ROP 病患是沒有症狀的,必須靠臨床篩檢才能發現。早產兒視網膜症的治療與否及治療方式皆視病變程度決定。臨床上依疾病的嚴重度可分為五期:

第一期:週邊視網膜有血管和無血管交界處有明顯的線條〈demarcation line〉。  治療方式:觀察。

第二期:demarcation line 增厚,隆起於視網膜,稱之為瘠〈ridge〉。且週邊視網膜血管較膨脹、扭曲、走向不正常。治療方式:密切的追蹤,因為有85%的第一期和第二期早產兒視網膜病變會自然褪去。

第三期: 週邊視網膜出現不正常的新生血管(其範圍超過5個連續鐘點,或不連續而加起來超過8個鐘點時),且向玻璃體方向生長
,並可能出現玻璃體出血
plus disease治療方式:輕微:觀察; 嚴重:冷凍、雷射或抗新生血管藥物治療,以防止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繼續進展惡化,而導致視網膜出血或剝離

第四期: 視網膜受玻璃體牽引而產生部分視網膜剝離現象。治療方式:環扣手術或玻璃體切除術。手術成功率低,視力預後也差。

第五期: 視網膜完全剝離。治療方式:環扣手術和玻璃體切除術。手術成功率更低,視力預後較差。

早產兒通常較多合併有其他身體病變,如腦部發育不全等,統計數字也顯示早產兒較易出現青光眼、斜視、弱視、高度近視等眼疾,即使是接受治療後的患者也有可能發生,故需要定期的回診和密切的追蹤。

 

【後遺症】

  包括近視、散光、外斜視、弱視、白內障等都是有可能在往後的日子發生,此外也易發生「閉鎖性青光眼」及「視網膜剝離」,嚴重的早產兒視網膜病變可導致雙眼無光覺,這類嬰兒將無法像一般的小孩一樣欣賞五彩繽紛的世界。有些雖以雷射、冷凍、環扣手術或玻璃體切除術治療好,但可能終其一生還是會有眼睛上的問題。

 

【結論】

  隨著科學的進步,人工受孕多胎化,低體重早產兒增加,且其存活率提昇,「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相對變多。所以最重要的就是避免早產的發生。但萬一發生早產,一定要儘早請眼科醫師幫早產兒做詳細視網膜檢查,以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儘可能避免不幸的後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