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學
影響大腸直腸癌的成因有多種: (一) 環境因素: 不同種族的大腸直腸癌罹患率有相當的差異。種族遷移至一新地區後,罹患率就類似新地區的原在民族。另經濟落後國家的罹患率普遍比發達國家低。而在同一國家中上流社會人士罹患率又比下層人士高。這些數據都顯示大腸直腸癌會受到環境的影響,而並非單純由基因來決定。 (二) 飲食因素: (a) 脂肪與膽固醇:消耗動物性脂肪多的國家,人民死於大腸直腸癌的比率的比率亦高。 (b) 蔬菜及纖維素:纖維素一方面可以增加糞便的量;另一方面可以促進腸道蠕動,糞便排空,從而減少致癌物與腸壁接觸的時間。 (三) 基因與遺傳: 大腸直腸癌病人的直系血親,得大腸直腸癌及腺瘤的機會通常會比正常人高。遺傳性之家族性大腸息肉症(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是顯性體染色體遺傳之疾病,其大腸直腸癌之發生率隨著年齡增加。另外遺傳性非息肉症性大腸直腸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亦為一顯性體染色體遺傳之疾病,病人在年輕時就有可能發生癌症。這兩種情況都與基因有關。 (四) 發炎性大腸炎症: 潰瘍性結腸炎及Crohn氏病都有惡性變化的機率,且病程愈久,範圍愈大,則惡性變化的機率愈高。
病理學
一般相信大部份的大腸直腸癌源自於既有的的腺瘤。也就是腺瘤--腺癌(adenoma – adenocarcinoma )的因果理論,從開始自正常組織變成腺瘤,然後再轉變成腺癌。除顯微鏡檢外,另一方面癌組織會分泌出腫瘤標記CEA(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因此成為追蹤癌細胞的利器。
臨床表現
一、 便血: 是大腸直腸癌最常見的徵狀之一,常見於左側結腸及直腸癌。至於右側大腸癌之出血,往往和糞便均勻混合不易由肉眼查覺,往往至嚴重貧血產生全身症狀時才被發現。 二、 排便習慣改變: 這也是大腸癌病人常見症狀之一。包括排便頻率改變,糞便管徑變細,裏急後重的症狀等。這些症狀主要是腸腔被腫瘤部份阻塞所造成,以左側大腸癌及直腸癌較明顯。 三、 腹痛: 腹痛的原因可能是腸癌的局部浸潤或者是腫瘤部份阻塞腸腔所造成,因此痛的部位也視腫瘤的所在位置而定。 四、 腹部腫塊: 腹部能觸摸到腫塊者,以右側大腸癌居多。不過隨著腸癌篩檢的進步,早期大腸癌的比例漸漸增加,相信臨床上可觸摸到腫塊的病例會慢慢減少。 五、 阻塞: 大多數的大腸阻塞都是由大腸直腸癌所造成的,位置上以乙狀結腸最多。 六、 穿孔: 少數大腸癌會造成自由穿孔。可能有兩種發生機制:腫瘤本身破裂穿孔以及近端因遠端腫瘤阻塞而脹破。 七、 其他: 包括局部膿瘍,腸套疊,腹水等。若是臨床上出現了體重減輕,虛弱發燒,或者各種轉移現象時,往往表示晚期症狀,預後不良。
診斷
一、 肛門指診: 直腸癌約佔所有大腸直腸癌的一半左右,而靠肛診可以診斷中下段的直腸癌,也就是說很多的直腸癌可以在門診的常規理學檢查中馬上得到診斷,是相當有效的方法。 二、 乙狀結腸鏡: 有硬式及軟式兩種;硬式乙狀結腸鏡可觀察肛門口25公分以內之直腸及乙狀結腸,可以發現至少一半以上之大腸直腸癌病例;軟式乙狀結腸鏡長60公分,可觀察到左側大腸(至脾彎曲)的病灶。 三、 大腸X光檢查: 雙重造影術比單純鋇劑造影術佳。X光上的表現包括充盈缺損,狹窄,不規則粘膜破壞,完全阻塞等表現。 四、 大腸內視鏡檢查: 這是全大腸直腸的檢查方法,由於機器進步及技術進步的關係;這一種檢查已比較普遍,因此已成為大腸癌診斷的利器。這種檢查最大的優點是比較容易診斷出癌症,細小的病變,早期或微小的腸癌,除此之外並可以施行切片、息肉切除術、燒灼等,對大腸癌的診療貢獻頗大。 五、 組織切片檢查: 經由直腸鏡、大腸內視鏡施行切片、息肉切除術,再做病理檢查,這對確定診斷極為重要。 六、 腹部電腦斷層檢查: 對於大腸直腸癌在臨床術前分期上有其實用性,可以判讀是否有轉移的現象。 七、 腫瘤標誌: 癌胚胎抗原(CEA)最常被用到,但是由於大部份腺腫及早期癌症之CEA值都在正常範圍之內,隨著臨床分期的進行,異常率漸漸增加,此外CEA之特異性亦不高。因此CEA並不適合於早期大腸癌之診斷,但是對於術後追蹤及肝臟轉移之偵測有莫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