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病何時使用消炎藥

郭和昌 醫師 于鴻仁 醫師 王 玲醫師 楊崑德 教授
高雄長庚兒童醫院  兒童過敏免疫風濕科

 

 
在國人的傳統裡我們習慣稱抗生素為消炎葯,這種稱呼是有其歷史背景的涵意。早在40和50年代以前,人類的疾病以傳染病為主,所以各種傳染病都習慣上加上〝炎〞字,例如上呼吸道感染稱之為喉嚨發炎;泌尿道感染通稱尿道炎;腦部感染稱之為腦炎等。針對各種感染病,例如梅毒和肺結核,在那個年代,簡直就像現在的AIDS,是束手無策的病。直到抗生素的發現,才慢慢控制細菌性的感染。由於從毫無對策到可完全治療細菌性感染,加上感染病又俗稱為炎症,所以這些抗細菌的抗生素就很自然的被稱為消炎葯。這種誤稱的結果,很容易導致社會大眾濫用抗生素的可能,也有加重各種細菌產生抗藥性的機會。因為隨著醫學的進步,我們已知發炎的病不單只有細菌性感染可以引起,大部份的炎症是病毒感染或其他內因性疾病所造成。對於後兩者的病人如果因為聽到發炎而要求消炎藥(抗生素),其結果當然是醫療浪費,而且增加抗藥性細菌產生的機會,以及自身服用抗生素可能產生的副作用。

舉例而言,一般的上呼吸道感染(俗稱喉嚨發炎或感冒)的病人,十個有九個以上是病毒感染。這類非細菌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人,如果醫生已認定為一般病毒性感冒,而自己卻要求開抗生素(消炎藥)或自己到藥房買抗生素吃,其結果對這次生病而言也許只是因服用抗生素而胃口不好、腹瀉或出疹子而已,但也有可能因為抗生素把口腔內正常菌落殺掉,而造成不正常細菌或黴菌滋生,接著引起併發症。最可怕,但經常看不到的壞處是因為抗生素的存在體內,我們人體內的細菌有可能因為長期或多次的接觸而產生抗藥性,等到自己身體扺抗力不好而讓這種細菌致病時,或者將這種細菌傳染給老人、小孩或免疫力差的病人時,往往因為多重抗藥性菌株的快速滋長而在來不及找到合適抗生素時而致命。另外一種傷害則是社會成本的雙重浪費,即濫用抗生素本身是一種金錢浪費;等到多重抗藥性菌種的流行時,醫師們只得使用更貴更新的產品來代替,又是另一種浪費。這種損人不利己的事還是少使為妙。

在此我們不是在鼓吹禁用抗生素,更不是呼籲健保局嚴格限制醫師使用抗生素。最重要的,我們很希望醫生和病家各撥一些時間來溝通何謂〝發炎〞。只有細菌性的發炎才須要使用俗稱消炎藥的抗生素,或者在沒有辦法排除細菌性感染時才使用。對於一般俗稱喉嚨發炎的感冒(又稱上呼吸道感染)則可不用。相同的道理,腸胃炎也是90%以上是非細菌性感染,不要一味的要求消炎藥。而醫生們或可考慮在非細菌性上呼吸道感染時,避免用喉嚨發炎的字眼,而以一般感冒或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來解釋病情。這樣的醫病關係或許可以節省醫療浪費,減少多重抗藥性細菌的出現,以及減少個人因服用抗生素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