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病何時使用消炎藥

郭和昌 醫師 于鴻仁 醫師 王 玲醫師 楊崑德 教授
高雄長庚兒童醫院  兒童過敏免疫風濕科

 

過敏病何時需要使用消炎藥? 在談這個題目前,首先必須先替所謂的『消炎藥』釐清身份,並予以正名之,以免混淆視聽!尤其是在臺灣地區,這項說明更形重要!基本上過敏病是需要接受『抗發炎藥物』治療,但是通常是不需要『抗生素』!

在國人傳統觀念裡,我們習慣稱抗生素為『消炎葯』,這種稱呼是有其歷史背景涵意。早在四、五十年代以前,人類疾病以傳染病為主,所以各種傳染病都習慣加上〝炎〞字,例如上呼吸道感染稱之為喉嚨發炎;泌尿道感染通稱尿道炎;腦部感染稱為腦炎等。針對各種感染病,例如梅毒和肺結核,在那個年代,簡直就像現在的AIDS,是束手無策的病。直到抗生素的發現,才慢慢控制細菌性的感染疾病。由於從毫無對策到可完全治療細菌性感染,加上感染病又俗稱為炎症,所以這些對抗細菌的抗生素就很自然的被稱為『消炎葯』。這種長期誤稱的結果,很容易導致社會大眾濫用抗生素的可能,因而加重各種細菌產生抗藥性的機會。隨著醫學的進步,我們已知感染發炎的病不單只有細菌性感染可以引起,大部份的炎症是病毒感染或其他內因性疾病所造成。對於後兩者的病人如果因為聽到是發炎而要求『消炎葯』(抗生素),其結果當然是無謂的醫療浪費,更不值得的,也最恐怖的是增加抗藥性細菌產生的機會,以及自身服用抗生素可能產生的副作用。

近年來由於生物醫療科技突飛猛進,對於過敏病(如氣喘、過敏性鼻炎等)的致病機轉也日益清楚,漸漸了解過敏性氣喘本身不只是單純的支氣管收縮,過敏性鼻炎也不只是鼻子癢、流鼻水而已。而是牽涉到一連串的急、慢性發炎細胞(如肥胖細胞、嗜中性白血球及嗜酸性白血球)的炎性反應。因此氣喘及鼻炎的治療也由原先單純的支氣管擴張劑與抗組織銨的使用,進一步發展成合併抗發炎藥物的使用。而抗發炎藥物中最有名也最有效的莫過於類固醇,近年來白三烯素拮抗劑(Leukotriene modifier)也逐漸嶄露頭角,但此類『抗發炎』藥物與治療細菌感染的『抗生素』是截然不同的兩類藥物,絕不可混為一談!但一般人只要是提到類固醇,莫不聞之色變,擔心其副作用,究其因也是因為類固醇在台灣的特殊醫療文化下被濫用而淪為退燒、止咳、開胃等等的『美國仙丹』。殊不知類固醇在某些特殊疾病如腎病症候群、紅斑性狼瘡及某些自體免疫症等是屬必需甚至救命藥物。由於類固醇對於長期控制過敏發炎症狀仍屬最為有效且正規的治療性藥物,但為避免無謂的全身性副作用,近年來吸入性類固醇在過敏病之治療上佔有最重要的地位,因其劑量極小,幾乎無全身性吸收之顧慮。根據研究,長期適當劑量的使用吸入性類固醇可有效改善並預防氣喘及鼻炎症狀,卻不會產生全身性類固醇副作用,如月亮臉、骨質疏鬆或傷腎等。反而有些患者因為害怕吸入性類固醇的副作用而斷續使用,導致過敏症狀不易完全控制,其所帶來對患者身體及生活品質的影響反而更大。其實,基本上只要經過過敏專科醫師根據其專業,確定為氣喘(或過敏性鼻炎),且根據臨床症狀分類,符合治療準則中的輕度持續性以上的氣喘即可放心配合使用抗發炎藥物並定期追蹤,以獲得最佳的治療與控制。

至於過敏病有時也的確需要合併抗生素的治療。最主要用於當過敏患者合併有細菌感染時,如細菌性或黴漿菌肺炎、化膿性鼻竇炎或者皮膚感染等,時常會造成其過敏症狀不易控制甚至於引起併發症。此時就必須在抗發炎藥物治療下合併使用合適的抗生素治療,經一定療程的抗生素治療後,待感染症狀穩定即可繼續接受抗發炎藥物治療與追蹤,自然可達到過敏病之良好控制且又不會引起可怕的抗生素抗藥菌種的產生。

因此吾等再三呼籲,以後為避免無謂的誤解及尊重科學之精確性,不管專業的醫護人員在進行衛教或是一般民眾之間的媒體傳播,都應確切認知『抗發炎藥物』與『抗生素』之間的差別,且在說明及溝通上講清楚、說明白,而不要以『消炎藥』三個字一言以避之,反而自誤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