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今日 2024/9/271218位訪客   本月瀏覽人數:168456 上月瀏覽人數:166258
SIALIDOSIS (NEU1 EXON3)
SIALIDOSIS (NEU1 EXON3)
檢驗項目 SIALIDOSIS (NEU1 EXON3) 檢驗代號 L72-D06
中文名稱 涎酸酵素缺乏症 NEU1基因檢測 檢驗方法 聚合酶鏈鎖反應與定序方式
檢體別 B(血液) PCR and Direct sequence
採檢容器 紫蓋採血管【抽滿3mL】特殊紫蓋採血管 檢驗效能 請參閱
檢體量 血液檢體:至少2 mL 參考值 Negative
收檢時間 周一~周五 單位
操作時間 週三 健保編號 -
報告核發 收件後14天 健保點數 0
自費 2500
採檢/送檢注意事項 為避免輸血造成非本體DNA,干擾影響實驗結果,受檢前6個月須無輸血紀錄或骨髓移植。 備註
操作組別 精準醫學檢驗中心 聯絡電話 林口(403)8360 台北(412)3654、3655 桃園(463)2051、2053
更新日期 2023/06/07
可否代檢 退件說明
可否加做
加做時限 檢驗後保存條件
干擾物質說明 檢驗後保存天數
臨床意義
協助臨床醫師診斷是否為第一型涎酸酵素缺乏症。涎酸酵素缺乏症(Sialidosis)屬於溶小體儲積症(lysosomal storage disease). 由於溶小體內涎酸酵素(sialidase)(lysosomal neuraminidase)的缺乏,使唾液酸代謝途徑受阻,導致細胞內儲存過量無法分解的唾液酸寡糖,影響細胞正常功能。本疾病的發生率目前尚無確切數據,但有數據顯示,在澳洲,其罹病人口約佔所有活產數的420萬分之ㄧ。台灣衛生署已於92年通過此疾病為法定罕見疾病。涎酸酵素缺乏症屬體染色體隱性遺傳,典型症狀會出現肌陣攣 (Myoclonus)及眼底櫻桃紅斑點(Cherry-Red Spot)。涎酸酵素缺乏症目前的診斷方式,是以皮膚切片培養的纖維母細胞作涎酸酵素活性檢測,若酵素缺乏,即可確認診斷;NEU1基因變異檢查也可有相當程度的幫忙。在NEU1基因上出現突變的病人經常無櫻桃紅斑點的典型表徵,以致於未接受皮膚切片或基因檢驗者,易錯失診斷機會。涎酸酵素缺乏症可依發病年齡與症狀嚴重程度分為兩型,第一型(ST-1)及第二型(ST-2),NEU1與第一型(ST-1)較有相關性,故無法涵蓋第二型之檢測。NEU1突變點最常發生的地方位於exon 3,故本項目僅檢測exon3。
檢驗項目(英文) SIALIDOSIS (NEU1 EXON3)
檢驗項目(中文) 涎酸酵素缺乏症 NEU1基因檢測
檢驗代號 L72-D06
檢體別 B(血液)
採檢容器 紫蓋採血管【抽滿3mL】特殊紫蓋採血管
檢體量 血液檢體:至少2 mL
參考值 Negative
單位
檢驗方法(中文) 聚合酶鏈鎖反應與定序方式
檢驗方法(英文) PCR and Direct sequence
檢驗效能 請參閱
健保編號 -
健保點數 0
自費金額 2500
收檢時間 周一~周五
退件說明
操作時間 週三
報告核發時間 收件後14天
採檢注意事項 為避免輸血造成非本體DNA,干擾影響實驗結果,受檢前6個月須無輸血紀錄或骨髓移植。
操作組別 精準醫學檢驗中心
聯絡電話 林口(403)8360 台北(412)3654、3655 桃園(463)2051、2053
備註
臨床意義 協助臨床醫師診斷是否為第一型涎酸酵素缺乏症。涎酸酵素缺乏症(Sialidosis)屬於溶小體儲積症(lysosomal storage disease). 由於溶小體內涎酸酵素(sialidase)(lysosomal neuraminidase)的缺乏,使唾液酸代謝途徑受阻,導致細胞內儲存過量無法分解的唾液酸寡糖,影響細胞正常功能。本疾病的發生率目前尚無確切數據,但有數據顯示,在澳洲,其罹病人口約佔所有活產數的420萬分之ㄧ。台灣衛生署已於92年通過此疾病為法定罕見疾病。涎酸酵素缺乏症屬體染色體隱性遺傳,典型症狀會出現肌陣攣 (Myoclonus)及眼底櫻桃紅斑點(Cherry-Red Spot)。涎酸酵素缺乏症目前的診斷方式,是以皮膚切片培養的纖維母細胞作涎酸酵素活性檢測,若酵素缺乏,即可確認診斷;NEU1基因變異檢查也可有相當程度的幫忙。在NEU1基因上出現突變的病人經常無櫻桃紅斑點的典型表徵,以致於未接受皮膚切片或基因檢驗者,易錯失診斷機會。涎酸酵素缺乏症可依發病年齡與症狀嚴重程度分為兩型,第一型(ST-1)及第二型(ST-2),NEU1與第一型(ST-1)較有相關性,故無法涵蓋第二型之檢測。NEU1突變點最常發生的地方位於exon 3,故本項目僅檢測exon3。
更新日期 2023/06/07
可否代檢
可否加做
加做時限
檢驗後保存條件
檢驗後保存天數
干擾物質說明



©2024 林口長庚醫院 檢驗醫學部
V.20220704   Designed by C. C. 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