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是新生兒最珍貴的見面禮  回上一頁

兒童內科加護病房護理長


1990年7月全球高峰會議強調哺餵母乳是兒童的基本權力。1991年6月世界衛生組織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提出嬰兒親善醫院的方案中,哺餵母乳已成為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的重要指標。為實現2000年5歲兒童死亡率降至預定的目標,世界衛生組織提出GOBIFFF,其中G為促進生長(growth promotion)、O為口服液(oral rehydration)、B為哺餵母乳(breast feeding)、I為預防注射(immunization)、F為家庭計劃(family planning)、F為食物(food distribution)、F為女性教育(female education),由此可知哺餵母乳對人口品質提昇的重要性。

世界衛生組織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建議,出生後純哺餵母乳4到6個月之後,才開始添加適當的食物,並建議能持續哺餵母乳至2歲以上。但是許多母親卻在其患有B型肝炎、售疹病毒、感冒及其他病毒感染及寶寶黃疸時,誤認為無法繼續哺餵母乳,因而輕言放棄了哺餵母乳的機會。針對這些情形於下列逐一解說澄清:

 B型肝炎  

母乳中雖可分離出B型肝炎病毒,但國內外的醫學研究都已確定,只要嬰兒出生後即注射B型肝炎球蛋白及B型肝炎疫苗常規注射,哺餵母乳不會增加嬰兒感染的機率。


 庖疹病毒  

母乳不會傳染售疹病毒,除非乳頭、乳暈附近有明顯水泡病兆,否則皆可哺餵母乳。母親若屬活動性病兆時,接觸嬰兒時應加強洗手。


 感冒及其他病毒感染  

母親感冒時,嬰兒不論哺餵母乳與否,都可能經由空氣感染,但是從母乳中可得到母親體內產生的抗體,使症狀減輕,在這個時候更要哺餵母乳。照顧嬰兒應先洗手,避免口沫、噴嚏接觸嬰兒。如果是巨細胞包涵體病毒感染,可於母乳中分離出此病毒,但是母親常無感染症狀,嬰兒體內亦有經由母乳提供的抗體,對嬰兒沒影響,可安心哺餵母乳。


 黃疸  

哺餵母乳期嬰兒產生的黃疸有兩種可能:第一種為早發性黃疸,主要是發生在生理性黃疸期,除了高峰期的膽紅素較高外,與生理性黃疸很難區分。造成的因素多是因哺餵次數太少,嬰兒排便次數因而減少,體重也降較多。已有文獻報告確定餵奶次數越多較不易有黃疸,出生後越早及越多次哺餵母乳,是預防早發性黃疸的最好方法。第二種為晚發性黃疸,多發生在嬰兒10到12天皮膚仍然黃黃的,這種皮膚泛黃的情形可維持到1個半月至2個月時才完全消退。如果嬰兒黃疸持續到2週還很明顯時,最好驗個膽紅素值,若直接膽紅素值不高時,可能是母乳所引起的,膽紅素值1718mg/dl以下可放心繼續哺餵母乳,超過則可考慮暫停哺餵母乳1、2天,通常膽紅素值即會下降,之後仍可哺餵母乳。

母乳是上天賜給嬰兒最美好的食物,它最好消化吸收利用,含免疫物質,可幫助嬰兒抵抗疾病,又可避免牛奶蛋白過敏所造成的傷害,它不但經濟、方便、且衛生又安全。母親與嬰兒藉著哺餵母乳,增進彼此的感情,更可幫助母親子宮收縮,甚至減少受孕機率及乳癌的產生。這是大自然所賜給人類嬰兒的權益,也是母親應享的權力及應盡的義務,更是為人父母者應為下一代兒童所爭取的基本權利,勿再輕言放棄哺喂母乳。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