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下肢靜脈曲張

靜脈曲張是臨床上相當常見的疾病,嚴重程度與表現相當多樣,小至輕微的血管擴張,造成難看的細小蛇行血管,大至直徑超過1公分,彎曲虬結的靜脈,甚至伴隨腳踝附近棕黑色的鬱血性皮膚炎、色素沉積,發癢、發脹或疲勞等症狀,嚴重的還會造成難以癒合的潰瘍,小小1公分直徑的傷口,就可能要照顧數月才能痊癒,而且稍一不慎,又會發生新的潰瘍,甚至引發蜂窩性組織炎等繼發性感染,對病人造成極大的困擾。雖然靜脈曲張在中老年人較為常見,但年輕人也不少見,尤其是需要長時間站立工作的人,例如護理人員或是廚師等,更是好發的高危險群。一旦發生,靜脈曲張通常不會自行好轉,且會隨著年紀逐漸惡化,不可不慎。

人體下肢靜脈的回流有兩個系統:表淺靜脈與深層靜脈。因為重力的影響,下肢的靜脈壓原本就比較大,所以其回流常要靠肌肉的收縮來推動,並依賴靜脈中的瓣膜來預防逆流,然而隨著年紀瓣膜可能逐漸退化,或是因為長時間站立,下肢靜脈壓一直處在較高的狀態,就可能使靜脈擴張,從而使瓣膜失去功用,靜脈血逆流而惡化高靜脈壓狀態,形成惡性循環,這種情況在表淺靜脈系統尤其明顯。一旦靜脈回流變差,鬱血性皮膚炎及潰瘍等問題便接踵而至。所以治療靜脈曲張的方式,一般就是改善靜脈回流以及破壞功能異常的表淺靜脈系統,減輕因逆流引起的高靜脈壓狀態。常用的治療方式包括:

彈性襪或彈性繃帶:
可以幫助靜脈回流,減輕鬱血的情況,在硬化治療或手術治療後,一般也會常規建議至少使用一週以上,平時更可作為基礎保養的方式,不過要達到有效的壓力,往往會比較緊且悶熱,在台灣這種亞熱帶氣候,若非冬天或處在室內有空調的環境,接受度往往不高。

硬化治療:
主要是利用注射一些介面活性劑等藥物,破壞異常擴張或是會逆流失去功用的表淺血管,以達到治療的效果。其臨床應用相當廣泛,小至1公厘左右的血管擴張(不單是下肢,臉上的血管擴張也可以用相同的方式治療),大至超過1公分的大隱靜脈,都可以用硬化治療的方式得到改善。一般而言,如果是要治療細小的血管擴張,可以直接進行不需特別檢查,較大型的靜脈曲張則要先做超音波等檢查確定逆流的狀況及血管大小、位置,並排除深部靜脈栓塞的可能,方可進行。不過有時細小血管擴張的產生,其源頭也是逆流異常的表淺靜脈,此時就要小心檢查一併處理,方能達到最佳效果。硬化治療雖是相當安全的治療,但仍可能有色素沉著,褐色小點,微血管粉紅斑等副作用,另外,雖然罕見,偶而甚至可能有皮膚潰瘍或肺部栓塞的產生。如果病人有嚴重循環系統障礙,糖尿病,長期臥床,或是正在懷孕,都不適合作這樣的治療。

雷射治療:
一般而言是針對細小血管擴張的部分,不管是在下肢、臉上或是身上其他地方,都可以使用,但是對直徑大於1至2公厘以上的血管,多半效果不佳。常用的雷射包括染料雷射與長脈衝銣雅各雷射等。

血管內雷射閉合手術或電燒灼閉合手術(radiofrequency ablation):
利用導管直接進入大隱靜脈、小隱靜脈等較大型異常的表淺靜脈,加以燒灼使其閉合,從而減輕逆流引起的高靜脈壓狀態。與傳統手術相較,比較不具侵襲性且恢復較快,然可能需要一些自費耗材,費用也較高。

靜脈抽除手術:
為傳統的方式,主要針對較大型的靜脈曲張,也有很好的療效。唯手術時間與恢復期較長。
靜脈曲張並不只是美觀的問題,長期下來可能引起各種併發症,影響健康,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靜脈曲張在不同的病人身上,可能有不同的表現與治療方式,必須透過謹慎的評估檢查,才能擬定最佳治療策略,解決病人的問題。

 
 
更新日期:2014年07月14日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  版權所有  Best viewed with IE resolution 80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