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皮膚外科漫談

 

每個小孩都是父母掌心的寶貝,任何一點身體上的病痛或異常,都會令父母擔心不已.皮膚上的各種變化,例如血管瘤,母斑,或是偶然發現的皮下腫塊,因為肉眼可見,所以更是常被注意且關心的,而這些疾病,往往需要皮膚外科介入及治療,以下就介紹一些小兒常見的皮膚腫瘤及其處理方式:

血管瘤:約有三分之一在出生時即可發現,其餘則多半在一個月之前會出現.一般而言在一歲之前會持續變大,之後則逐漸萎縮消失.臨床上因為深度的不同,可以是鮮紅色,暗紅色,藍色或膚色有彈性的丘疹,板塊,或結節.小型的血管瘤如果是長在軀幹或四肢,可以觀察即可,但若長在眼皮,口鼻等處,會影響進食,呼吸,視力發展等,則需要積極治療.常用的治療包括病灶內注射類固醇,冷凍,雷射,或外科切除等.另外需留意的是一些血管異常,例如酒色斑等,則不會消失,且可能合併其他器官系統之異常,需要臨床醫師小心評估.

先天性母斑:大型的先天性母斑(痣),除了美觀上的問題之外,比較需要擔心的是惡性變化的可能,尤其是直徑大於20公分的巨型母斑.在治療上通常是以切除為主,有時則須合併植皮,但如果是多發性的巨型母斑,則因為正常的皮膚有限,治療上相當困難.雖然雷射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淡化色素改善外觀,但仍有可能復發且無法預防可能的惡性變化.(Comment: This seems to concentrate on the “congenital melanocytic nevus”. Please also include nevus sebaceus.)

其他皮膚結節、囊腫與腫瘤 (Please discuss this part according to the age range; neonatal to infancy, preschool age, school age or adolescence):包括各種腫瘤,發展異常,感染等.雖然多半需要組織病理檢查才能確定病因,但從臨床的顏色,形狀,硬度等,可以提供一些線索,幫助臨床醫師判斷:

顏色:藍色可考慮毛髮基質瘤,海綿狀血管瘤等,紅色常見於血管瘤,化膿性肉牙腫,蟹足腫等,黃色的腫瘤則有黃色肉牙腫,黃色瘤等.其他還有棕色,黑色,膚色,半透明等,都各有其常見對應的腫瘤.

硬度:很硬的結節可以考慮皮膚骨瘤,毛髮基質瘤等,堅實的腫塊則應考慮皮膚纖維瘤,蟹足腫等.脂肪瘤及神經纖維瘤等則多半較為柔軟.

其他例如出現的時間,分佈的部位及數目,表面的變化,以及對過去治療的反應等等,都是可以參考的指標,可以讓臨床醫師作最精確的判斷及安排適當的治療.

雖然絕大多數的小兒皮膚腫瘤都是良性的,但惡性腫瘤仍偶而可見,且即使是良性腫瘤,有一些也可能影響病人之發展及健康,所以還是需要小心的診察,與父母充分的溝通,才能給病人最適切的治療

 
           更新日期:2014年07月14日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  版權所有  Best viewed with IE resolution 80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