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篩檢與大腸息肉

大腸直腸癌在國人是相當常發生的惡性腫瘤,佔十大癌症男性第三位,女性第二位,每年全國有超過八千名新發生的病例。大腸直腸癌是一個「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完全痊癒機會非常好的疾病,而且在發生惡性變化之前大部份需經過大腸息肉(良性腺瘤)的階段,所以如果能在腺瘤發生時就能偵測,並加以移除,自然就能避免癌症的發生,這就是健康檢查、大腸直腸癌篩檢的主要目的。   

大腸直腸位於人體消化道的末端,主要的功能為吸收水分及形成糞便,長度大約為一百 二十公分。大腸直腸癌的篩檢有許多不同的方式,麻煩與不舒服的程度各有不同,能提供的訊息與診斷的精確度也不相同。 以下簡單介紹目前常用的篩檢方式其檢查的意義及優缺點:

1、      問診與肛門指診: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評估,受檢者是否有個人或家族性大腸息肉或大腸直腸癌病史,排便習慣是否改變,是否有腹痛或體重減輕等症狀,可提供進一步檢查的線索。肛門指診則可以直接觸摸手指長度可及的直腸腫瘤,立即做出診斷。

2、      糞便潛血檢查:檢查的方式很簡單只要少量的糞便送去檢驗室,檢查是否有肉眼不可見的血液反應,若有陽性反應則需詳細進一步檢查。這個檢查的缺點是並非所有大腸癌或息肉的出血,都會被偵測出,即使偵測出有潛血反應也無法分辨出是哪裡來的血---痔瘡、腸道發炎、上消化道潰瘍、大腸息肉、大腸直腸癌都可能出血,甚至生鮮肉類食物的血都可能造成陽性潛血反應。所以糞便潛血檢查簡單、便宜但陰性反應時不一定完全沒問題,陽性反應時一定要仔細檢查。

3、      腫瘤標記(CEA):抽血就能檢查有沒有癌症當然是大家最希望的,很可惜CEA並不能扮演這個角色。據統計有四成大腸直腸癌患者CEA值是不會高的。所以目前CEA被建議的角色是用來作為大腸癌術後追蹤及化學治療後成效評估的參考,並非做為篩檢之用。

4、      乙狀結腸鏡檢查:檢查範圍主要為直腸及乙狀結腸(大腸在外觀上一結一結的,又稱為結腸),一般軟式乙狀結腸鏡可以檢查至肛門以上60公分的腸道。通常執行之前可以不用禁食,不用吃瀉藥,只需從肛門灌腸,清出左側大腸的糞便即可順利進行檢查,可經由內視鏡系統看出是否有大腸疾病。這個檢查的好處是簡單腸道準備後即可立即執行。缺點是長度只有60公分大概只檢查了一半,未檢查的另外一半仍無法判定是否沒有問題。此外,內視鏡需由肛門進入腸道進行檢查,屬於侵入性的檢查,雖然安全性相當高,但合併症的風險還是有的。

5、      下消化道鋇劑攝影及全大腸鏡檢查:可提供全部大腸及直腸完整的檢查。檢查前一天需服用清腸劑排空所有糞便以便進行檢查並提高診斷的正確性。下消化道鋇劑攝影可以提供良好的X光記錄,供醫師進行診斷的參考。全大腸鏡檢查---利用內視鏡系統進入腸道內,除了影像記錄可作為診斷參考外,還可以執行切片、息肉切除等治療性步驟兼具診斷與治療的功能。以上兩種檢查可以提供完整的大腸直腸資訊,可是相對麻煩的準備工作及檢查過程不舒適程度也較其它檢查為高。為減低檢查不舒服的程度,醫院提供一般所謂「無痛性大腸鏡」在麻醉科醫師的協助下完成檢查步驟,提供患者另一種優質選擇。

6、      其它:由於就科技的發展,所謂膠囊內視鏡、虛擬內視鏡,遺傳基因檢查、正子攝影或多或少都提供大腸直腸癌篩檢的幫忙。但因技術未臻成熟或價格太高,目前都還無法成為一般性的篩檢工具。

         綜合以上所言,大腸直腸的疾病並不可怕,只要有定期規律的篩檢,在疾病的早期就加以治癒,健康的生活是可以預期享受的。

 

      對於括約肌受損的人,則可移植薄肌或臀大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