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資訊 Health education

回衛教資訊
2020.02.05
認識腎臟腫瘤認識腎臟腫瘤


壹、前言



腎臟腫瘤大約80~85%都是惡性的。其多發生於年齡在50-60歲之中老年人,腫瘤發生於左邊腎及右邊腎之機會相等,男性與女性的比例為 2:1。造成腎臟腫瘤的真正原因不明,但抽菸、肥胖、接觸化學石油染料是致病的危險因子。


血尿、腰、腹疼痛,是腎臟腫瘤患者常有的症狀一旦出現上述的症狀,應當儘快做尿液檢查,假如有出血的狀況,則應要進一步做『經靜脈的腎盂攝影術』,檢查腎臟有無腫瘤。有時也可透過超音波、電腦斷層攝影、磁振攝影或腎動脈的血管攝影,來確定腎臟腫瘤的存在。


認識腎臟腫瘤影片

貳、何謂腎臟腫瘤?

一、腎臟在人體之位置及功能 腎臟是兩個呈蠶豆狀且相當大的器官,其位置是在腹腔中線的兩側,左右各一個,右腎受到肝臟的影響位置較左腎低。 腎臟主要功能為製造尿液、排泄廢物、維持水份及電解質平衡、維持血液酸鹼平衡及內分泌功能。


二、致病原因 腎臟腫瘤發生的確切原因至今仍然不清楚。不過吸菸、化學性癌原(如膽固醇及甲基膽菲)、遺傳、合成雌性激素、濾過性病毒是導致惡性腫瘤直接因素。


三、常見症狀 45%腎臟腫瘤患者並無明顯症狀,其他患者主要症狀是無痛性血尿、腫塊、痛或伴有噁心及嘔吐的腸胃道症狀,其次體重減輕、貧血、體溫增高、血球沉降率增高、甚至腸阻塞或便祕等症狀發生。


四、常見檢查包括
(一)腎臟超音波:
利用超音波回音強弱的不同來偵測腎臟是否正常,是一無傷害性的檢查。
(二)靜脈注射腎盂或泌尿系統攝影術:
於靜脈注射之顯(造)影劑,經由腎臟濃縮後,經輸尿管、膀胱,從尿道排出過程中,以腹部系列X光攝影,可顯現出腎臟(盂)、輸尿管及膀胱的影像。
(三)逆行性腎盂攝影術(RP):
檢查前須先灌腸,檢查時先以膀胱鏡找到輸尿管開口,再放入導管注入顯影劑再做X光攝影檢查。此種檢查適用於靜脈注射腎
盂攝影術無法看清腎盂、輸尿管的結構看,或超音波及電腦斷層攝影也無法正確診斷,及不明原因之血尿患者。
(四)腹部電腦斷層攝影:
腹部電腦斷層攝影檢查能提供很多腎臟器官病變的訊息。藉由詳細的組織影像,可以看出腫瘤的位置與大小。
(五)腎臟血管攝影術:
經由股動脈或靜脈放入導管,進行血管攝影檢查,為一侵犯性的檢查,對腎血管病變和腎臟腫瘤有診斷價值,但現況大部分已為電腦斷層攝影所取代。臨床上,依腫瘤蔓延的情形,可分為四期:
第一期:腫瘤生長仍侷限於腎實質內,未超過腎被膜。
第二期:癌細胞已穿過腎被膜,侵犯腎周圍脂肪組織。
第三期:癌細胞已侵犯腎外筋膜,且已發生周圍淋巴轉移或下腔靜脈、腎靜脈之轉移。
第四期:癌細胞已侵犯腎上腺以外的鄰近器官合併遠處轉移,例如轉移至腦、肺、肝、骨頭等器官。



參、治療方式

腎細胞癌的治療以手術為主,可接受根除性腎臟切除手術,所謂根除性腎臟切除手術即包括腎臟、腎周圍脂肪、Gerota筋膜、輸尿管上半段、腎上腺與所屬淋巴一併切除。隨著科技之進步,有些已侵犯至腎外筋膜且已發生淋巴轉移的第三期腫瘤患者,亦可行手術治療;少數已有轉移腎臟腫瘤病人在根除性腎切除術後,其轉移之病灶會縮小甚至消失,因此部分學者主張對第三期甚至第四期病人亦實施腎腫瘤減量手術,儘量把腫瘤切除乾淨。
其他治療方式有放射線治療、癌化學療法、荷爾蒙療法等,但治療效果有限;而免疫療法中干擾素-α(interferon-α)對轉移病灶之病人中約有l5-20%的人具有療效率,但都伴隨有相當大的副作用,因此,大多保守的使用於較末期病人。 術後常見的併發症有傷口出血、內出血、傷口癒合不佳、敗血症、深部靜脈血栓及肺栓塞等。





檔案下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