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病變居家照顧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疾病,需要長期的醫療照顧,藉著飲食、運動以及藥物的配合而達到良好的血糖控制,依臨床觀察,良好的血糖控制,可預防50% ─ 80%合併症的發生。
慢性合併症包括:眼睛、腎臟、神經、大血管等病變,其中以神經病變,困擾許多病人,根據保守的估計,1/10的病患曾因神經病變而尋求醫療幫助,因末梢神經感覺異常,容易造成足部病變,有20%─25%的糖尿病病人因而住院;終其一生約有1%會接受截肢手術,高達一般人的十五倍。而自律神經造成之腹脹,便秘的症狀間接影響病人之進食與血糖的控制;姿態性低血壓也威脅到居家安全等問題,以下將針對這些不是很顯眼,但是卻常讓病人疏忽的症狀,提供居家照顧中應注意之事項。


末梢神經病變之照顧

因病人常在不知不覺中感到遠端發生麻木感、灼熱感、刺痛或鈍痛或感覺異常,而對外物刺激反應降低,於夜間、冬天、下雨、喝酒會加重症狀。
處理: 飲食方面與一般糖尿病飲食相同,加強血糖控制, 才能有效減輕症狀及預防病情加重;已發生者要特別注意足部護理─預防重於治療。


一. 日常足部自我檢查

需經常仔細觀察自己的腳,腳底部份可利用鏡子來檢查,檢查範圍包括:腳趾與趾間,看有無紅腫,局部壓痛、傷口或分泌物、起水泡或長胼胝等。糖尿病患者可能併有視力不 佳,過度肥胖而無法或不願自行檢查者,則有賴於固定的家屬每天為患者檢查足部。

足部有六個容易形成潰瘍的部份,應特別注意檢查是否有壓痛或潰瘍發生。


二. 日常足部皮膚照護

  1. . 每天以少許中性肥皂及溫水(測溫:利用手 肘或溫度計測試,水溫<350C),清洗足部,洗完後用軟毛巾輕拍足部並將趾間拭乾。
  2. 乾燥皮膚可利用乳液、油脂或乳霜薄薄的塗上一層,以保持皮膚適當濕潤,腳趾間則避 免塗油脂或粉劑。
  3. 避免於足部使用熱水袋、暖爐和電毯等加熱設備,勿作日光浴。
  4. 定期正確的修剪趾甲,修剪線應平直,勿剪成曲線或剪得太深,以免趾甲內生,插入肉內。
  5. 足部若有厚繭或雞眼,應以凡士林或羊毛潤滑,使局部組織軟化,切勿用剪刀修剪或用具傷害性的化學物質(如水楊酸、石碳酸等),若有疼痛或紅腫,應求診醫師處理。


三.
良好的穿鞋及穿襪習慣

  1. 1. 無論室內或室外勿打赤腳,赤腳行走易遭受碎玻璃、尖石頭等尖銳物品直接傷害。
  2. 2. 襪子應每天換洗,最好穿著白色(因可看出血水、分泌物等)棉質的襪子(因吸汗能力好,延展性佳),勿穿約束帶的襪子或襪帶。
  3. 3. 穿著新鞋子時,第一天不超過二小時且每二小時需仔細檢查有無局部不正常壓力,若沒有可每天逐漸增加一小時,約一週左右的正常穿著。
  4. 4. 宜準備多雙鞋子輪流使用,買鞋宜在下午(傍晚)買(腳的體積最大),長短適中,以備散步時使用為宜,並選擇質軟透氣,散步適用的圓頭皮鞋,使腳趾自然伸展,勿著高跟鞋及尖頭鞋子,或日式拖鞋,高跟鞋易在前足底部形成潰瘍,日式拖鞋易在趾間形成潰瘍。
  5. 5. 穿鞋前應仔細檢查鞋底是否有釘子凸出,鞋面皮革是否破裂,鞋內是否有異物,腳墊是否異位,以減少不當的穿著造成足部傷害的發生。


四. 避免足部血液循環惡化

患者需要被告誡不可做之事:

  1. 長時間雙腳交叉坐著。
  2. 懸空坐在尖腳邊緣的桌椅。
  3. 使用環狀緊身襪子或襪帶。
  4. 不可吸煙,也避免許多抽煙而空氣又不好的地方。


五. 沒有足部問題的人,應每年讓醫護人員檢查他的足部,包括鞋子、鞋墊等,這樣一方面可早期發現並解決足部問題,一方面亦可追蹤神經與血管病變。


六. 一些足部運動有利於改善側肢循環(如:勃氏運動)

(一)
1. 平躺
2. 兩腳上舉30至60度,置放在棉被上上舉2分鐘,再放平  

(二)
1. 坐於床緣
2. 兩腳自然下垂
3. 然後兩腳左右運動3分鐘


(三) 平躺休息5分鐘,蓋被保溫  

※ 此種勃氏運動,每日至少執行3至四次每次重覆3至6遍,可改善下肢循環


心臟血管自律神經病變

-
何謂姿勢性低血壓?
指兩分鐘內收縮壓在由平躺至站立時,降低2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降低10毫米汞柱以上。

處理:

  1. 外出時可穿著彈性長襪。
  2. 變換姿勢時,動作宜和緩,不可太快,特別是平躺要站起來時,可先將四肢作輕度之活動或按摩。
  3. 嚴格禁煙。
  4. 用餐勿過於飽賬,餐飲調味可梢微加鹹些。
  5. 洗澡水勿過熱。
  6. 晚上睡覺宜抬高頭部,起床時不可太匆促。
  7. 勿禁尿或禁便太久,大小便時不可太用力。
  8. 注意藥物使用,避免使用降血壓、血管擴張劑及利尿劑。


- 不自覺性低血糖:
病人喪失自律神經(腎上腺性)之低血糖警告症狀,直接發展為神經缺糖症狀,包括:嗜睡、躁動、混亂、意識不清、抽搐。

處理:

  1. 定時定量攝取飲食,睡前進食點心。
  2. 血糖不可太嚴格控制。
  3. 頻繁血糖的監測。
  4. 隨身攜帶單糖及糖尿病識別卡。
  5. 家人應學習低糖尿的症狀與治療。


腸胃系統自律神經病變
最常見的症狀是腹瀉(胃輕癱)和便秘,少數人會有夜間陣發性的腹瀉,因而造成飲食反常,營養吸收無法與胰島素配合,使得血糖控制變得更加困難。所以多檢查早上空腹及飯後血糖對調整劑量與預防低血糖之發生是必要的。

飲食上則需要遵守下列原則:

  1. 少量多餐,細嚼慢嚥。
  2. 少吃油膩食物。
  3. 食物可先行搗碎混合。
  4. 少喝牛奶。
  5. 必要時站著進食。

便秘:約60%的患者有此問題,平日應攝取高纖維飲食,以促進腸胃正常蠕動,每日至少補充八杯無糖的飲水。

腹瀉:藥物改善,注意熱量及營養要足夠,並補充適當的水份、維生素、礦物質。


泌尿道自律神經病變
通常沒症狀併發泌尿道感染時,可能只有輕微小便的灼熱感,小便疼痛或小便次數增加,較嚴重的會發燒甚至引起敗血症、休克。

處理:

  1. 多喝開水,保持膀胱尿液的流通性和新鮮度。
  2. 每天定時解小便,不管有沒有尿意,白天每二小時一定解一次小便。
  3. 解小便時儘量排空膀胱,感覺不乾淨可加上膀胱按摩,聽水聲或手握冰塊等方法。
  4. 連續三次小便:解過一次,隔一分鐘再解休息一分鐘,再解第三次,利用休息時間作膀胱按摩,這樣可使餘尿減少到最小的程度。
  5. 若1-4項之方法仍然無效,可考慮施行間歇導尿。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