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癌的認知

        常見的婦癌包括:乳癌、子宮頸癌、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等,其中尤以乳癌和子宮頸癌最常見,居於十大造成女性死亡惡性腫瘤之列,但隨著醫學科技之進步,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的婦癌是可做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且早期發現之婦癌都有良好的預後,即可恢復健康與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因此我們將針對這些常見的婦女癌症,分析其好發之原因及預防、如何早期發現病兆、及如何針對不同嚴重程度之婦癌做適切治療。

       威脅台灣婦女生命的疾病中,乳癌一直占有一席之地,在十大癌症中,僅次於肺、肝和大腸等癌症,居第四位。根據衛生署的統計,乳癌的死亡率,每十萬人口,在2001年是1241人(11.4%),好發年齡是40-50歲,與其他國家比較有年輕化的趨勢。屬於乳癌的高危險因子包括:初經年齡太早(小於12歲)、第一次生產年齡太晚(大於30歲)、未曾哺乳、停經太晚(大於55歲)、肥胖及有乳癌家族史等。每位婦女應於月經結束後一星期內,做乳房自我檢查,有發現腫塊或35歲以上之高危險群者或40歲以上之婦女,應由醫師定期檢查及安排X光攝影或乳房超音波檢查。治療的方式乃依據個案嚴重程度及各種預後因子,選擇不同的治療組合,包括:外科手術、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及荷爾蒙治療。目前尚無確切可預防乳癌的方法,「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仍是預防乳癌的最佳方法,但台灣早期診斷的機率僅有20%,代表絕大多數在診斷時,都是晚期的病人,預後當然不好,這是值得我們深思反省的。

      子宮頸癌在台灣婦女十大癌症死亡原因中,居第五位。根據衛生署的統計,子宮頸癌的死亡率,每十萬人口,在2001年是939人(8.01%)。子宮頸癌分為一、二、三及四期,零期和零期之前的子宮頸內皮細胞病變並無症狀;一、二期的子宮頸癌則常有不正常的陰道出血和異樣分泌物;第三及四期子宮頸癌已侵犯至骨盆或膀胱或直腸,造成輸尿管阻塞或大、小便出血,嚴重時導致阻塞性尿毒症。依據研究顯示性伴侶較多、性經驗開始較早、有免疫系統障礙或曾罹患性病(尤其是感染人類乳頭性病毒)的女性都是子宮頸癌的高危險群。因零期和零期之前的子宮頸內皮細胞病變之治癒率幾可達百分之百,所以定期子宮頸抹片檢查是早期發現子宮頸病變的最佳方法,建議凡有性生活的婦女,每年應做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治療上,外科手術通常只限於子宮頸癌第二期上級以前,而第二期下級以後則以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為主。

    依據衛生署這幾年的統計顯示:惡性腫瘤是造成國內女性死亡之主要原因。因此我們要呼籲國人對癌症防治的重視,除了避免接觸造成癌症的因子外,更要瞭解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治癒癌症的不二法門。

 



上次更新日期 2006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