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期108年08月31日發行
執行編輯:黃建達醫師

 
醫學教育專欄

急診科是醫療專科領域非常獨特的一科,因為急診科醫師面對的病人常是發生很緊急的事件,不僅病人可能已達生死關頭,家屬面臨的焦慮自然不言可喻,醫師如何在這高壓的環境之下, 一方面要迅速診斷及快速有效的治療病人,另一方面又要緩解家屬的情緒及壓力, 因此在如此高壓的工作職場, 什麼是急診科醫師的專業認同是令人十分好奇的, 因為專業認同可以協助醫師瞭解who are we? who we are seen to be and who we might became? 本期的醫教電子報張玉喆醫師嘗試用Q方法來探究急診醫師的專業認同, 也獲得了一些重要的初步結論, 不僅結論有趣, 其中如何運用Q方法的精髓更是值得探究, 非常值得一讀!

用Q方法探究急診醫師的專業認同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教學專責主治醫師 張玉喆

 
  • 急診醫師的工作內容,除了處理外傷及非外傷病人,也必須處理兒童甚至孕婦或產婦急症,如何在第一時間建立診斷,穩定病人情況,確保病人呼吸、循環、意識穩定,保全重要器官及系統功能,需要很好的心理素質及臨床能力,才能面對未知的下一秒。也因為急診醫學為基於橫向醫學知識提供病人照顧服務,除讓病人穩定下來之外,急診醫師也善用醫院內外的資源,讓病人即時接受進一步治療。然而急診究竟是什麼樣的專科,社會大眾經常對這個問題感到興趣,而急診醫師究竟如何概念化他們所從事的專業以及工作文化?急診醫師所堅持的價值與信念又是什麼[1]?

    醫學教育中的醫療從業人員專業認同之研究為該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因為專業認同能協助健康照護者了解自己在健康照護體系的貢獻與角色(who we are),也包括外界或是社會大眾是如何看待這樣的專業(who we are seen to be),這樣的概念引導醫療從業人員實現自我(who we might became)[2,3],成為典範,也確保健康照護品質。

    長庚醫學教育研究中心對此進行研究,探究急診主治醫師及住院醫師對構成其專業認同重要元素的看法,嘗試解答專業認同尚未被研究的部分。由於專業認同是多面向的,因此我們透過文獻回顧及一對一訪談,找出急診醫師在專業工作上普遍重視的核心元素,形成陳述句(statement),並進一步採用Q方法[4,5],用來辨識關於專業認同的不同觀點,例如合理工作量、薪資、休閒生活、工作生活平衡等陳述句,有的急診醫師認為很重要,不過也有急診醫師持不同意見,認為專業被民眾認可、處理具有挑戰性的個案及能維持急診正常運作是更重要的。我們採取立意取樣,從體系跨院區邀請總共33位急診主治醫師及住院醫師參與研究,將54個陳述句依據受試者認為極為重要(11分)或是完全不重要(1分)在事先規劃好的11行的格線(grid)當中進行排列,再進行因素分析,找出統計上觀點(排列)接近的受試者,並進行事後訪談,以增強了我們對這些重要觀點(因素)的理解。共有25位急診醫學醫師提出了四種不同的觀點(因素),每個因素包括5-7位受試者的意見,用來反映出急診醫學醫師對其專業認同概念的主流觀點及重要意義。這些觀點包括:1.技能獲取,能力和實踐智慧;2.面對壓力及復原力;3.專業的認可和自尊自信;4.健康和生活品質。不同觀點可以用區別陳述句(distinguished statement)來解釋,例如觀點1醫師重視快速診斷、處置具有挑戰性病人及多工能力等,而觀點4醫師比較重視工作及生活平衡、要有嗜好、對個人生活感到快樂等。有趣的是所有觀點都強調了同事之間信任的重要性,這顯然和急診工作文化相關,為了維持病人照護不間斷,急診必須團隊運作,每天交班,工作責任相互承擔。|

    從我們的研究發現,看似一個專科當中醫師的專業認同在個人群體之間也存在多種差異,或者說專業認同是多種構面之組成,研究結果也讓我們深入的理解,急診專業及工作文化的價值和信念,在急診醫師之間觀點雖有差異,卻對團隊合作或是信賴有著共同的見解。通過了解急診醫師對專業認同的觀點,可以協助找們找出可能支持或強化專業認同有效的介入措施,建構具有復原力之工作人力。

    通過探究急診醫師關於其專業認同所表達的主要觀點,有助於更全面地了解急診醫師的工作文化,並提供對急診醫師之間不同且共有的優先事項的見解。 有了這種認識,不僅可以使人們更了解急診醫醫師,還可以提供有關如何更廣泛地支持醫師,制定旨在應對職業壓力並影響組織變革的干預措施的背景信息。

    參考文獻
    1. Jarvis-Selinger, S., D. D. Pratt and G. Regehr (2012). "Competency is not enough: integrating identity formation into the medical education discourse." Acad Med 87(9): 1185-1190.
    2. Monrouxe, L. (2009). "Negotiating professional identities: Dominant and contesting narratives in medical students' longitudinal audio diaries." Current Narratives 1.
    3. Monrouxe, L. (2016). The nature and nurture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Teaching Medical Professionalism 2nd edition: Suppor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 Professional Identity. R. Cruess, S. Cruess and Y. Steiner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 Brown, S. (1980). Political subjectivity: applications of Q methodology in political science, Yale University Press.
    5. Watts, S. and P. Stenner (2005). Doing Q Methodology: Theory, Method and Interpret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