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期108年01月30日發行
執行編輯:鄭昌錡醫師

 
醫學教育專欄

臨床的醫療照顧是一項連續性的醫療行為,中間不容有停滯或斷層,但是醫師也有上班的時數限制,加上醫師也需要休息,這中間的醫療照顧就必須由值班醫師來接續,病患的照顧能否能無縫接軌,就靠醫師和醫師之間的交班,交班看似容易,但是不同的班別如平日班、假日班、換月班,不同的場域如病房班、加護病房班、洗腎班,不同的醫師如本科、它科或代訓科醫師,交班的內容、時間及重點都會有些許的差異,目前普遍使用的ISBAR (Identification; situation; Background; Assessment and Recommendation)架構已屬完整,但每項內容的多寡及深度,則因病情的不同而有差異,本期醫教電子報鄭昌錡醫師珍對”談交班與臨床推理”有深入淺出的報告,非常值得一讀。

談交班與臨床推理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教學專責主治醫師 鄭昌錡

 
  •    交班在日常的臨床醫療業務中是重要且必要的活動。依照英國醫學會(British Medical Association)在2004年對於交班的定義,交班是暫時性或永久性地將照護一個或一群病人某些或全部面向的專業責任給其他的專業個人或群體的過程[1]。交班被認為是一個複雜的互動過程,在實務上,交班的內容涵蓋的範圍很廣[2]。交班的基本內容包括與病人病情相關的資料,像是病史、檢驗檢查結果、診斷、治療方法、病程的變化與對於治療的反應。而照顧過程中醫療專業人員與病人或照顧者的互動,或是所觀察到病人的情緒反應細節,也是交班的內容。交班的內容與重點會因人事時地而有不同,例如,如果交班對象對於該病人並不熟悉,那交班內容就會傾向完整陳述病人的所有情況;如果交班的對象對於該病人還算熟悉,例如是前一天照顧過的病人,那交班的內容就會聚焦在新發生的事件與變化。交班的場合若是所有參與照護者的大交班,則內容會相對簡要與著重在重大事件;若是一對一的交班,則內容會較注重細節。不同的醫療場域環境有不同的交班方式,一般病房的交班或許可以在護理站看著書面或電腦系統中的病歷資料交班,而加護病房中的交班可能因為要說明病人身上管路、傷口的實際情形與諸多醫療儀器的設定狀況,需要逐床到病人的床邊交班;若是轉送病人到另一個醫療單位甚至其他的醫療機構,那交班者就要備齊病人的所有資料,跟著病人移動到其他醫療單位去交班。不同醫療職類的交班內容也會有所不同。雖然因為交班的複雜本質,目前對於交班的基本功能、交班地點與交班的結構方面,並無法有共識[3-6] 。但可以確定的是,交班是臨床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工作,醫療界也持續地努力,希望藉由有效率的臨床交班過程來避免醫療錯誤,改善病患安全[6,7]。
    除了制式的病患資料內容的傳遞之外,交班時也會存在對於病情與作診斷治療決策的討論。對於交班者與被交班者來說若是雙方都較熟悉的病人,交班的內容可能會較簡化,或有較多的敘述性內容,例如照護同一個病人的同一群照護團隊之間的交班。若交班的病人對於交班者與被交班者來說都是屬於新接觸或不熟悉的病患時,交班的內容中會呈現較多的臨床推理與判斷的過程,像是住院醫師換月換單位時所進行的大交班。有些情況雖然病人對於交班者與被交班者來說都有一定程度的熟悉,但因為病情複雜,在交班前後發生了太多狀況與處理的過程,在交班時也會呈現有較多的臨床推理討論內容。有研究提到臨床教師可在學習者交班的過程中,評量其臨床推理能力以及高階的臨床照護能力[8,9],也有些研究設計了簡單的認知輔助工具來改善住院醫師進行交班時的臨床推理能力,以及高階的認知過程[8,9]。因此,交班的過程能夠展現交班者的臨床推理能力,也是我們研究臨床推理的好標的。
    目前本院對於交班的規範,在醫師的部分是推廣了ISBAR的架構。這個架構在2009年的一篇系統性文獻回顧中,被發現是最常用的交班口訣,有將近百分之七十的交班相關文獻中有提到它[10]。根據ISBAR的架構,交班在開場時要先確認要交哪一個病人,也就是I-identification。病人身分的陳述可以用病床號、姓名、病歷號等。接著要說明病人目前的狀況,就是S-situation。再來陳述病人的過去病史、背景,就是B-background。接下來要陳述對於病人病情的評估,就是A-assessment。最後就是陳述對於接班者的建議,就是R-recommendation。這個架構與所謂的臨床推理循環[11]是有相關性的。
    詳細檢視我們的交班內容,可以發現教育訓練中需要努力的方向。例如在初步的檢視中我們發現,目前大部分職類在交班時對於病人身分的陳述是以病床號為主。在所謂”全人醫療”的教育下,近年來醫療專業人員被教育要以”全人”的觀點來看待病人,所以用”姓名”取代床號相對較符合這個教育的方向,但是否有個資洩漏的疑慮也需看交班當下的環境而定。我們可以運用質性分析的方法,對於交班內容做編碼分析,從中了解各職類交班所呈現的訊息,相信能從中了解現行交班活動的內容,以及獲取日後改善交班效率與從事提升臨床推理教學的參考資訊。
    參考文獻:
    1. British Medical Association. (2004). Safe handover: safe patients. Guidance on clinical handover for clinicians and managers. London: BMA, 7, 141.
    2. National Nursing Research Unit (2012). What are the benefits and challenges of ‘bedside’ nursing handovers? Policy+ issue 36, November. http://tinyurl.com/zck8wc7 (accessed 30 March 2016)
    3. National Nursing Research Unit (2012). What are the benefits and challenges of ‘bedside’ nursing handovers? Policy+ issue 36, November. http://tinyurl.com/zck8wc7 (accessed 30 March 2016)
    4. Kerr, M. P. (2002). A qualitative study of shift handover practice and function from a socio?technic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37(2), 125-134.
    5. Anderson, C. D., & Mangino, R. R. (2006). Nurse shift report: who says you can't talk in front of the patient?. Nursing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30(2), 112-122.
    6. Street, M., Eustace, P., Livingston, P. M., Craike, M. J., Kent, B., & Patterson, D. (2011). Communication at the bedside to enhance patient care: A survey of nurses' experience and perspective of handov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Practice, 17(2), 133-140.
    7. National Nursing Research Unit (2012). What are the benefits and challenges of ‘bedside’ nursing handovers? Policy+ issue 36, November. http://tinyurl.com/zck8wc7 (accessed 30 March 2016)
    8. Kerr, M. P. (2002). A qualitative study of shift handover practice and function from a socio?technic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37(2), 125-134.
    9. National Nursing Research Unit (2012). What are the benefits and challenges of ‘bedside’ nursing handovers? Policy+ issue 36, November. http://tinyurl.com/zck8wc7 (accessed 30 March 2016)
    10. Riesenberg, L. A., Leitzsch, J., Little, B. W. Systematic Review of Handoff Mnemonics Literatur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al Quality 2009; 24; 196 originally published online Mar 5, 2009; 196-204.
    11. Clinical reasoning instructor resources School of Nursing and Midwifery Faculty of Health, University of Newcastle Alfaro-LeFevre, R. (2009). Critical thinking and clinical judgement: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outcome-focused thinking. (4th ed.). St Louise: Elsevier



  • ◎全院性演講
    ●時 間:2019/02/15(星期五)上午 07 : 30 至 08 : 30
    ●地 點:第一會議廳(復健大樓1F)
    ●主講人:
     耳鼻喉部 陳益瑋
    神經外科 莊啟政
    影像診療科 蘇奕豪
    新陳代謝科 張宏猷
    解剖病理科 容世明
    ●主持人:薛純 教授
    ●講 題:臨床病理討論會
    備註:1.台北院區同步視訊(後棟7F會議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