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期107年10月30日發行
執行編輯:高軒楷 醫師

 
醫學教育專欄

近10年來,個人電子用品,特別是智慧型手機,逐漸普及。電子網路科技的進步,讓我們很快地在近10年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數位時代。學習的方式,也出現了很大的改變。利用手上的一隻手機,透過網路就可以跟全世界接觸與對話,進而獲得各種所需的新知識,在不同的時間進行所謂的“數位學習”。在數位時代的學習,資訊不再是由少數專家提供,而是由四面八方相關領域的學者意見湧入個人的學習領域中。然而資訊的品質與知識的正確性,從此不再有保障;因此資訊的篩選與資訊的搜尋變得十分重要。本期的醫教電子報,我們邀請高軒楷醫師來跟大家談談數位學習以及人格特質在數位學習中的角色。這個主題,對於目前沉浸在網路數位學習時代的我們來說,是十分實用而且重要的一門課題。

數位學習簡介及人格特質在數位學習中的角色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nd E-learning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教學專責主治醫師 高軒楷

 
  •    在現今全球化競爭及知識經濟的時代,數位學習(E-learning)已成為重要的學習方式之一。隨著電腦科技的進展及網際網路的普及,知識的傳遞更為迅速,教學方式也更為創新。從學生到社會人士,從公家機關到私人企業,都無法自外於數位學習的浪潮。
    廣義上來說,所有利用數位化教材,來進行教與學的活動,就可以稱之為數位化教學或數位化學習。所以廣義上的數位學習包含電視教學、影音光碟、電子書、電腦輔助教學、手機行動學習等。然而,隨著電腦與網路的進步,開始有人在網際網路上建構數位平台,讓老師及學生都能在這個數位平台上,進行教與學的活動。這種網路學習,可說是目前最熱門的數位學習形式,國內外知名大學包括美國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及國內台灣大學、交通大學等,都在網路上提供了大量的課程,給學生及社會人士學習。因此,現在大家對數位學習的認知,也就等同是網路學習了。維基百科(Wikipedia)上關於數位學習(E-learning)的定義為” E-learning is a term where the student and the teacher use online technology to interact and participate.” 所以數位學習 (E-learning) 也就等同是網路學習了。

    數位學習的特色
     個別化的學習環境
    傳統的教室教學,大多採用一致性的教材,一致性的教學進度,老師只在上課時講解。而數位學習,可以有多樣化的教材版本,讓學生學習。學生也可以依照個人的步調來學習。同時,學生可以反覆觀看老師的教學,隨時暫停,思考了解後、再繼續學習。這種學習方式,可以讓學生完全了解課程內容,達成學系目標。
     自我導向式學習
    傳統的教室教學,是以班級為單位,設訂有相同的教學進度,相同的教學目標。而數位學習是以學習者為中心,教學者處於輔助的立場。可以依據學習的需求,建立個人化的學習目標,並由學習者自我決定學習進度。讓每一位學習者都能滿足其個人所設定的學習目標。
     新型態的同儕互動方式
    傳統的教室教學,學生、老師都必須同一時間、出現在同一地點,才能進行教學及討論等互動。數位學習除了跟傳統教室教學一樣,可以進行同步的學習、討論之外,也可以進行非同步的學習與討論。例如,在數位學習,學生可以經由數位學習系統,即使位在不同地點,只要能同時上網學習,就能進行同步的互動(同時不同地)。即使不能同時上網學習,透過數位學習系統的網路公布欄、討論區、社群媒體等設計,也能進行非同步的互動(不同時不同地)。所以數位學習可以提供更多元化的互動管道,有助於減少同儕間的壓力。
     學習控制權的轉移
    傳統學習,大多是老師教什麼,學生就學什麼。老師是知識的供應者,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而在數位學習,是以【學生想學什麼?】,來擬訂課程主題。學生可依自己的步調學習主動學習,而老師的角色則轉變為學習的輔導者。

    雖然數位學習有以上所述的優點,但許多學校及民間企業卻發現,數位學習的成效卻不一定好。這是因為,在數位學習的環境下,有許多因素影響學習者的學習成效,包括學習者的人格特質、對網路的孰悉程度、教材設計、數位學習系統架構等,都會對學習成效造成影響。因此必須針對學習者本身,設計出符合個人需求的學習環境與方式,才會有好的學習成效。

    以下介紹學習者的常見的人格特質,並分析適合此特質的學習方式。
     模糊容忍度 (Ambiguity Tolerance):模糊容忍度代表個人願意容納或適應模棱兩可的情境或想法。模糊容忍度高,代表可以接受規則不明的新情況。這些人在面對包含大量新穎性、複雜性、矛盾性、缺乏結構的學習情境時,可以有良好的表現。而低模糊容忍度的學習者,則需要較為清楚、規則化的教材,並需要適時給予回饋,以減少學習者的不確定感。
     焦慮 (Anxiety):焦慮代表個人的情緒狀況。低焦慮的學生,比較能從自我導向的學習中有良好的成效。而高焦慮的學生,則需要明確的學習規則和學習目標,才能降低其焦慮感,按部就班來學習。
     場地獨立/依賴 (Field Independence/Dependence):場地獨立/依賴代表個體的認知形式,不依賴外界的參考架構而獨立自主的程度。場地獨立型的學習者,擁有高度自我認證的知覺能力,知覺判斷時較少受到周圍刺激的干擾,能專注,不易分心。而場地依賴型的學習者,容易受到複雜環境中無關線索的影響,也會受到社會關係及人際關係的影響,而較不能單獨獨立的思考。因此,場地獨立型的學習者,適合自我導向性學習,也適合較自由的遠距學習。而場地依賴型的學習者,適合老師頻繁關切,隨時給予指導的學習方式。
     主動/被動學習 (Active/passive leaners):主動型學習者樂於主動探索學習內容,因此在多媒體或是網路學習的情境下,有較好的表現。而被動型學習者,需要有組織的學習規畫、學習當中適時的提示及回饋,才能跟上學習的進度
     控制點 (Locus of Control):控制點指的是人們的行為是取決於自己的控制(內部控制點),或是其他的外部力量(外部控制點)。屬於內部控制點的人相信他們可以控制他們的生活;而外部控制點的人,則相信生活中的遭遇及決定受到他們不能控制的環境因素或者機會、命運影響。簡單的說,內部控制點的人 (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相信應對自己的命運與前途負責;而外部控制點的人 (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相信外在力量決定自己的命運。一般而言,內部控制點學習者,比較能控制自己的學習。他們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能進行深入的學習,尤其適合網路上超連結的學習環境。而外部控制點學習者,需要給予明確的指導及監控,才能有好的學習成效。
     自我效能 (Self-efficacy):自我效能代表人們對自己實行動目標所需能力的信念。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在其完成目標、任務和挑戰時扮演著主要角色。自我效能是一種對自己所擁有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決定個人在特定情境中的行為、思維方式、以及情緒反應。自我效能感是預測學生使用學習策略和學習表現的最有效的預測變項。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生,較能適應網路學習,學習效果通常較好。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學生,需要更明確的學習教材及更多的學習指導,才能有好的學習成效。

    結論
    數位學習是現今重要的學習方式,擁有不受時空限制,隨時隨地可以學習的優點。然而,數位學習的環境及教材,一定要仔細規劃。針對不同人格特質的學習者,設計不同的課程或是不同的師生互動方式,才能讓學習者有良好的學習成效。


  • ◎全院性演講
    ●時 間:2018/11/02(星期五)上午 07 : 30 至 08 : 30
    ●地 點:第一會議廳(復健大樓1F)
    ●主講人:
     神經外科 陳科廷醫師
    耳鼻喉科 方端仁醫師
    影像診療科 林彥伶醫師
    核子醫學科 何宗穎醫師
    新陳代謝科 蔡松昇醫師
    胸腔內科 羅君禹醫師
    腫瘤科 謝佳訓醫師
    感染醫學科 楊政晧醫師
    解剖病理科 黃士強醫師
    六年級實習醫學生:
    朱宇薇、李珩、吳穎欣、何雁婷、何逸倫、曾沁筑、王貞棣
    五年級實習醫學生:
    林胤廷、劉家維、許宇維
    ●主持人:薛純 教授
    ●講 題:臨床病理討論會
    備註:1.台北院區同步視訊(中醫大樓B1會議室)
     
     
    ◎全院性演講
    ●時 間:2018/11/21(星期三)上午 07 : 30 至 08 : 30
    ●地 點:第二會議廳(醫學大樓1F)
    ●主講人:長庚大學 人文及社會醫學科 黃寬重講座教授
    ●主持人:方基存 副主席
    ●講 題:醫學人文的教學理念與實踐─談「士人與中國文化」課程的規劃與經營
    備註:1.西醫師繼續教育(品質)
                2.台北院區同步視訊(中醫大樓B1會議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