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期107年06月30日發行
執行編輯:黃建達 醫師

 
醫學教育專欄

  床邊教學是傳統上醫學教育重要的一環,它直接還原書本上所學的醫學知識到病人身上,讓原本可能枯燥無味的醫學知識與專有名詞,頓時在病人身上活躍起來,老師也樂於指導年輕醫師,如何靈活來問病史?如何正確的做理學檢查?如何技巧性的與病人與家屬溝通?如何邏輯思考疾病診斷的可能性?以及疾病之間的鑑別診斷?這過程可能老師十分用心的教學,而年輕醫師也非常認真的學習,但是教得好不好?學習得完不完整?有無漏掉但很重要的部分?要如何改進?都是醫學教育重要的一環,而錄影民族誌質性研究法,可以用來改善床邊教學的學習,民族誌學者通常採用了深描述、反思性及三角測定法來加強研究質量,故能產生一些有洞察力的醫學教育發展和傳遞,本月份醫教電子報王才郁醫師與黃健達副部長,報導了醫學教育中的床邊教學:淺談錄影民族誌方法運用,非常值得一讀。

醫學教育中的床邊教學 (Bedside Teaching):

淺談錄影民族誌 (Video Ethnography) 方法運用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教學專責主治醫師/內科部副部長 黃建達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胸腔內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 王才郁

 
  •    威廉•奧斯勒 (William Osler)名言 “醫學是由床邊學習,而不是在課堂上學習”[1]。床邊教學是臨床醫學教育中,一種重要的教學形式,大部分的臨床實踐可以透過它來呈現和訓練。在1960年代,估計它佔所有臨床培訓的75% [2]。然而,隨著醫院內病人的住院更新率增加、高科技診斷儀器的發展及臨床和個人因素 [3, 4],床邊教學在醫學課程中的比例逐漸下降,但目前在醫學教育培訓中的比率仍預估為8-19% [2, 5]。床邊教學可將病史記錄、身體檢查技能與專業態度結合起來,能於臨床環境中提供理想的的整體教學模式 [2, 6]。其他技能例如在沒有廣泛的醫學術語的情況下與真實病人有效溝通,以及醫學倫理學體現也可以在床邊教學得到最好的學習[5]。
      患者通常認為床邊教學是愉快的,而不是負擔。有研究顯示病人於床邊教學時的心率,血壓和血漿腎上腺素,並沒有發現有增加的跡象 [7]。除了這些生理數據,也有研究發現,77-85 %的病人實際上喜歡床邊教學 [8, 9]。Lehman研究發現,跟患者於會議室當示範病人相比,患者對床邊教學有更好的傾向,即使缺少統計學基礎,床邊教學也不會進一步地成為患者的負擔 [10]。患者似乎喜歡床邊教學,因為可以更完整地了解自身的疾病,這個結論不僅適用於成人患者,而且也適用於兒科病房的研究 [11]。一項研究針對於兒科重症加護病房的會議室演講與床邊教學比較 [11] ,患者父母對於床邊教學比遠離床邊的教學更滿意。雖然住院醫師對在床邊提問會感到不自在,但整體來說,住院醫師並沒有對這兩種學習方式之一感到不滿意。另一項研究在兒科門診中評估了這些因素 [12],整體來說,父母的滿意度很高,兩組之間沒有顯著差異。主治醫生和住院醫師偏好床邊教學,因為可以有更多的臨床技能學習並接受直接回饋。主治醫師僅發覺到住院醫師的舒適度下降,住院醫師也報告了這一點。值得注意的是,這項研究顯示,無論在會議室還是在床邊教學,用於討論案例的時間都沒有顯著差異。
      實習生醫學生,住院醫師和臨床教師都傾向於床邊教學,因為能整合和學習某些重要的臨床技能,這與患者的反應相吻合。大多數臨床教師、實習生與住院醫師認為床邊教學在教授身體體檢查技巧,病史記錄和醫病溝通方面是有效的[9, 13]。然而,只有48%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在醫學教育中接受了足夠的臨床技能學習的床邊教學,儘管他們都認為這是一種重要的方式 [9]。因此,如何強化床邊教學,了解臨床教師、實習生與住院醫師床邊教學的認知過程,縱使在高科技人工智慧盛行的年代,這仍是重要議題。情緒與對認知過程產生重大影響有關,包括知覺,注意力,學習,記憶,推理和解決問題。在床邊進行的教學活動包括涉及這些認知過程的一系列活動,並且由於學習遭遇的本質(即存在不適的患者)以及學生在臨床教學相遇期間對其表現進行評估評估和糾正,所有相關方面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情緒。
      民族誌是一種質性的研究方法,藉由收集觀察、訪談和紀錄片資料,去對不同社會現象做詳細完整的描述 [14]。民族誌起源於人類學,它是一種研究發生在團體,組織和社區內的社會互動,行為和感官的研究方法。民族誌具有一個潛在的研究方法學和一個相關的方法工具箱 (參與者觀察,訪談,文件),此二者互相形塑,並且產生對社會行為的詳細理解。民族誌學者通常會採用了許多關鍵技術(例如,深描述,反思性,三角測定法)來加強他們的研究質量。民族誌研究能產生了一些有洞察力的醫學教育發展和傳遞。
      錄影民族誌方法是一種補充資源,它有助於我們理解“現在”實際發生的情況,並與錄影作為回饋結合起來,可以在這些事件期間激發對事件和情緒的回憶 [15, 16]。在醫學教育中使用錄影民族誌研究能對實習醫學生在進入臨床職業前的角色、功能與困境準備能有洞察力的描述[14,16]。錄影民族誌研究為使用一台定位靜態錄影機以優化捕捉所有床邊教學過程、參與者。主研究人員操作一台手持錄影機以提供第二個角度可以改變以捕捉移動的參與者。然後,與會者將被採訪他們在床邊教學過程期間感受到的情緒,在此期間,研究人員將向他們展示他們記錄床邊教學過程以刺激他們回憶情緒和事件。錄影民族誌方法可記錄參與者在自然環境中的位置,從而可以對相互作用實踐進行情境探索。影帶回饋也將被用來刺激參與者在床邊教學過程期間回憶自己的情緒,以便確定學生和他們的教育工作者何時和何種情緒。若能了解床邊教學過程期間學生和教育者的情緒在其中的互動模式,對能了解在這種環境下各種情緒對學生的學習和教育者的教學實踐的作用,對提升床邊教學的品質有很大的幫助。床邊教學的錄影民族誌研究,是一個可以發展的醫教研究模式。

    References:
    1. Stone MJ: The wisdom of Sir William Osler. Am J Cardiol 1995, 75(4):269-276.
    2. Crumlish CM, Yialamas MA, McMahon GT: Quantification of bedside teaching by an academic hospitalist group. Journal of hospital medicine 2009, 4(5):304-307.
    3. Peters M, Ten Cate O: Bedside teaching in medical education: a literature review. Perspectives on medical education 2014, 3(2):76-88.
    4. Verghese A, Brady E, Kapur CC, Horwitz RI: The bedside evaluation: ritual and reason.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11, 155(8):550-553.
    5. LaCombe MA: On bedside teaching.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997, 126(3):217-220.
    6. Kroenke K, Omori DM, Landry FJ, Lucey CR: Bedside teaching. Southern medical journal 1997, 90(11):1069-1074.
    7. Simons RJ, Baily RG, Zelis R, Zwillich CW: The physiologic and 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the bedside presentation.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1989, 321(18):1273-1275.
    8. Callaly EL, Yusra M, Sreenan S, McCormack P: Is the Irish bedside best? Irish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 2010, 179(2):179-182.
    9. Nair BR, Coughlan JL, Hensley MJ: Student and patient perspectives on bedside teaching. Medical education 1997, 31(5):341-346.
    10. Lehmann LS, Brancati FL, Chen MC, Roter D, Dobs AS: The effect of bedside case presentations on patients' perceptions of their medical care.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1997, 336(16):1150-1155.
    11. Landry MA, Lafrenaye S, Roy MC, Cyr C: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bedside versus conference-room case presentation in a 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 Pediatrics 2007, 120(2):275-280.
    12. Baker RC, Klein M, Samaan Z, Brinkman W: Exam room presentations and teaching in outpatient pediatrics: effects on visit duration and parent, attending physician, and resident perceptions. Ambul Pediatr 2007, 7(5):354-359.
    13. Ramani S: Twelve tips to improve bedside teaching. Medical teacher 2003, 25(2):112-115.
    14. Reeves S, Peller J, Goldman J, Kitto S: Ethnography in qualitative educational research: AMEE Guide No. 80. Medical teacher 2013, 35(8):e1365-1379.
    15. Elsey C, Challinor A, Monrouxe LV: Patients embodied and as-a-body within bedside teaching encounters: a video ethnographic study. Advances in health sciences education : theory and practice 2017, 22(1):123-146.
    16. Rizan C, Elsey C, Lemon T, Grant A, Monrouxe LV: Feedback in action within bedside teaching encounters: a video ethnographic study. Medical education 2014, 48(9):902-920.




  •  
     
    ◎全院性演講
    ●時 間:2018/07/06(星期五)上午 07 : 30 至 08 : 30
    ●地 點:第一會議廳(復健大樓1F)
    ●主講人:婦產科 邱健泰醫師、影像診療科 李禹賢醫師、核子醫學科 曾敬仁醫師、放射腫瘤科 林士敏醫師、
                        解剖病理科 翁世樺醫師
    ●主持人:薛純 教授
    ●講 題:臨床病理討論會
    備註:1.台北院區同步視訊(後棟七樓會議室)

     
     
    ◎全院性演講
    ●時 間:2018/07/11(星期三)上午 07 : 30 至 08 : 30
    ●地 點:第二會議廳(醫學大樓1F)
    ●主講人:詠美身心診所 蕭美君院長
    ●主持人:方基存主席
    ●講 題:LGBT個案之醫療臨床溝通技巧
    備註:1.西醫師繼續教育(兩性)積分申請中
                2.台北院區同步視訊(後棟七樓會議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