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期107年03月30日發行
執行編輯:趙從賢 醫師

 
醫學教育專欄

  醫學研究是推動醫學向前進步最重要的動力,醫師在臨床實務之餘,也常常需要經由研究來解決醫療問題或了解科學的問題,因此在醫師養成的路上,或多或少均有接受醫學研究方法學的訓練,但大部分的醫學研究偏向量性研究,著重在驗證醫學上的假說,反之醫學教育領域的研究就很難去量化未知的因子,著重在以一個整體來看問題,將各種主觀的感受集合分析,來發現未知的影響因子,後者就是所謂的質性研究分析,一般的醫師對質性研究均相對陌生,本期趙從賢醫師在” 淺談質性研究”的短文中,做了很好的文獻回顧及整理,是對質性研究入門有興趣的醫師,值得推薦一讀的好文章,當然教學部會認真去推動本院醫學教育的研究!

淺談質性研究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專責教學主治醫師 趙從賢 醫師

 

  在這個繽紛而複雜的世界上,許多不同背景、不同職業的人,以各種不同的眼光來觀察或詮釋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事物。因此,有化學家將手中的物品解構成一個一個的分子,有數學家物理學家以經典雋永的公式來描述一再發生的現象,當然也有文學家以文字將特別的事件加以記錄,或是歷史學家以宏觀的角度來探討事情發生的根本脈絡。由於探索問題的手法不同,也常造成所獲得的解答各異。在醫學相關的領域上,我們習慣以量性的手法來從事研究工作,因此我們把可能影響結果的變因一一找出加以控制,我們習慣將測量做到精準而標準化,我們習慣看每個統計分析結果的 p-value,我們也在養成的過程中慢慢學會如何評估每項醫學研究成果的證據品質。然而偶爾我們會遇到一些情況,特別是想知道的是”為什麼”、或是想分析人的想法、人與人的互動時,我們會覺得隨機雙盲研究(double bli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有其限制。這時候,便可以考慮醫學教育領域中被大量使用的質性研究分析法,從另一個角度,以完全不同的方法來探討問題的答案。

  質性研究與量性研究,在本質上有很大的不同。質性研究著重在描述現象,或是探討現象背後的各種為什麼;量性研究則重在驗證科學的假說(hypothesis)、或是建立預測模型。質性研究以整體(holistic)的角度來看一個問題,希望發現未知的影響因素,將各種主觀的感受加以集合分析;量性研究則較常觀注在一個特定(focused)的問題,將各種已知的因子納入分析,並在過程中力求客觀。兩種研究方法所分析的資料也有所不同,如果量性方法研究的是所收集到的數據(Data),那麼質性研究分析的就是收集到的文字(words)。舉個例子,當我們發現一群醫學生的學習成效不一致時,量性研究的做法可能是收集每一個學生的性別、年紀、背景、花在學習的時間等等不同數據,或是各種教學方法的學習評量、滿意度數據,再把這些資料以適當的統計模型加以分析比較。然而相同的研究主題,質性分析的作法可能會是把一個一個的學生請來進行深入的訪談,所得的文字稿經過嚴謹過程的分析、解構、歸納,最後將學生為什麼學得好或學不好的原因以條列或理論架構的型式呈現出來。

表一、是兩種研究方法的一個簡單比較。

Qualitative  Quantitative
Research purpose * Specific and narrow
* To explain and predict
* To test, confirm, and validate theory
* General and broad
* To describe and explain
* To explore and interpret
Research process * Holistic approach
* Deals with known variables
* Uses established guidelines
* Statistic designs; context-free;
* Objective
* Focused
* Unknown variables
* Flexible guidelines
*“emergent” design; context-bound;
* Subjective
Data collection * Collecting data using instruments
* From a large number of individuals
 * Using general, emerging questions
* From a small number of individuals
* words, images, videos
Description of findings * Numerical data
* Statistics
* Formal and scientific
* Narrative description
* Words, quotes
* Personal voice; literary style

  質性研究一般較適合使用在研究人的行為或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等主題上,因此便成為醫學教育研究十分常用的方法,因為人的學習是一個非常複雜而漫長的過程,我們既無法找出所有個人、家庭、社會因素加以控制,也沒有辦法強制某部份的學員”不參加學習”。質性研究較常使用的資料收集方法例如一對一訪談(interviews)、焦點團體訪(focus group interview)、攝影、錄影等,其中一對一訪談又細分為非結構式(unstructured)、半結構式(semi-structured)、結構式(structured)。當資料收集好之後,可以使用的分析方式包括有現實主義評估法(realistic evaluation)、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主題分析法(thematic analysis)、紮根理論分析法(ground theory)等等。由於在質性資料分析的過程中,常會有研究者個人意見的存在,因此常被量性研究者批評為過於主觀。故一個好的質性研究,應該要力求”嚴謹的主觀”,英文字Rigor便是常用來形容研究者對於過程的要求。而一篇好的質性論文,也應該要將該研究的各種細節,如時空背景(context)、資料收集過程、資料分析方法完整呈現,有興趣者可以參考O’Brien 2014年發表在 Academic Medicine的文章。

  如何決定是否使用質性研究方法,端看研究的性質而定。如果一個問題你相信有一個客觀而不變的真理,例如抽煙與肺癌的關係,那可以選擇使用量性研究法;而如果你覺得真相是多樣的,而且這個多樣性也是你所想知道的,例如學生如何學習、或病人的就醫感受,那質性研究法就是合理的選擇。當然也要視所能使用的資源而定,例如剛好有熟識的人具有量性的資料或研究技術,那當然就以量性研究為主,反之亦然。

  質性研究與量性研究看似十分不同,但卻非相互矛盾,反而可以是相輔相成。除了在醫學教育研究領域質性研究被大量使用外,筆者也注意到在醫學的期刊上所占比例也逐漸題升。熟悉質性研究的基本方法與思考邏輯,對於未來閱讀相關醫學或醫學教育期刊論文,或是讀者自己從事研究,都將會有很大的助益。

 

參考文獻

1.Tavakol M & Sanders J.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in medical education research: AMEE Guide No 90: Part I. Medical Teacher. 2014, 36:746-56.
2.Tavakol M & Sanders J.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in medical education research: AMEE Guide No 90: Part II. Medical Teacher. 2014, 36:838-48.
3.O’Brien BC, et al. Standards for report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A synthesis of recommendations. Academic Medicine. 2014, 89:9.








 
 
◎全院性演講
●時 間:2018/04/13(星期五)上午 07 : 30 至 08 : 30
●地 點:第一會議廳(復健大樓1F)
●主講人:腎臟科 楊皇煜醫師、影像診療科 顧逸康醫師、核子醫學科 林潔醫師、血液科 高小雯醫師、
               感染醫學科 葉峻甫醫師、解剖病理科 陳泰迪醫師
●主持人:薛純 教授
●講 題:臨床病理討論會

 
 
◎全院性演講
●時 間:2018/04/25(星期三)上午 07 : 30 至 08 : 30
●地 點:第二會議廳(醫學大樓1F)
●主講人:臺灣高等法院 魏麗娟法官兼審判長
●主持人:簡榮南 副院長
●講 題:醫療訴訟與訴訟外紛爭解決機制
備註:1.台北院區同步視訊(中醫大樓B1會議室)
            2.西醫師繼續教育(法規)積分申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