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年第08期106年8月15日發行
執行編輯:高軒楷 醫師

 
醫學教育專欄

        每年到了八月份,又是新任PGY學員報到,並加入長庚體系大家庭的時節。這些PGY的學員們,有些是曾經在長庚當過實習醫學生,對長庚的系統已有初步的認識。有些是第一次來到長庚,可能對長庚醫院的一切系統與文化感到陌生與好奇。不管您是前者還是後者,在接下來的一年中,長庚醫學教育體系裡的臨床教師將揭盡所能地帶領各位度過為期一年的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包括分組與不分組不同訓練課程。希望大家能藉此機會好好學習,並且好好享受和實習醫學生不同的臨床親自動手操作的訓練。    

        這次專文的題目是臨床交接班,這也是PGY學員正式照顧病人需要學習的一項重點。交接班的清楚與否,會影響到病人的治療與安全。而臨床交接班也是最容易發生疏失的一項作業。為了減少交接班時的疏失,長庚醫院採用ISBAR交接班模式,並利用電子病歷紀錄。這些措施在專文中亦有描述。如同文中所說,我們希望藉由對交接班過程的研究,了解如何改善交接班的執行與成效,讓交接班可以成為交班者與接班者之間共享病患診斷、治療的溝通思考模式,而不是單純地資訊傳遞,最終目的達到促進病人之安全,這也是醫學教育中重要的一環。

 

有效的交接班溝通:臨床交接班之研究

教學專責主治醫師 傅仁煇

 

臨床交接班定義上是指“暫時性,或永久性地將病人部份或全部專業照護上的責任與擔當轉至其他專業照護者”。交接班存在於醫療照護系統,可以發生在換班時、照護者要休息時、醫院內或院際轉送、住院、轉診、或出院時。越來越多文獻指出,目前存在的交接班過程差異性極大,而且可能無法被信賴。因此病人臨床交接班在國際間亦被認為是病人安全的高危險指標。而對於臨床交接班的研究與改善意識醫學教育界近年來的課題之一。

病人交接班為首要的病人安全方面之研究
病人之照護屬於溝通類型之活動,回顧性病安問題分析,發現交接班是最常發生問題的因素之一。Borowitz的研究指出,有1/3受訪的住院醫師認為在值班時所需要應付的問題多半沒有在交接班中提到需要注意,更有近期的研究指出,在334件交接班異常事件中,除了不完整交接班(incomplete handover, 45.2%)以外,其次是完全未交接班(no handover, 29.3%)(Pezzole et al)。直到近年,交接班依舊沒有系統化的研究,但隨著病人交接班被視為是改善病人安全的要件,研究活動亦開始逐漸增加。

目前與臨床交接班相關的研究主題如下:
I. 現況交接班如何進行(What is current handover practice?):描述交接班進行方式的研究發現,交接班的進行在不同的醫療照顧單位有很大的差異性。除了執行上的差異之外,在臨床病人的交接班,大致可以分成四個階段:交接班前置作業、病人抵達、交接班會議、交接後作業。目前研究顯示交接班的準備工作與前置作業多數不夠完備。許多醫療機構注重在交接班會議,但是交接班進行的過程除了差異大之外,還有缺乏結構性與容易出錯等問題。研究也發現,交接班的執行多數是非正式性的口頭交接,正式的文書格式很少運用於交接班的過程。

II. 交接班內容如何提升病患照護的品質與安全(What constitutes a handover that contributes to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patient care?):在探討交接班內容與病人照護品質的相關性研究時,要先瞭解我們對交接班基本功能的要求,包括資訊傳遞、決策共享、與責任轉移。因此評估交接班品質的研究亦多依據上述之要求來進行;

i. 評估交接班內容品質:著重於內容之完整性,準確度,相關錯誤之呈現。研究結果發現相較於病人之紀錄與格式化之交接班,口頭交接班的內容完整性較差。
ii. 評估交接班過程品質:著重於環境因素(例如干擾來源、吵雜、工作壓力)與行為因素(例如決策共享、文件回顧、口頭報告技巧與溝通態度)對於交接班的影響<目前尚無定論。
iii. 病人交接班成效評估:主要評估交接班滿意度、病人安全性考量、與後續病人照護成效(例如是否有延遲診斷或治療),此部份之研究結果會導向交接班所引發之病人安全問題。此類型之研究多半需要包括醫師或護理人員,以正確瞭解交接班對病人診斷與治療之影響。

此類研究盡量要做到多方面評估交接班的品質,而不是單獨的個別面向。一些整體評估交接班品質的研究發現兩類溝通的問題最常發生:i) 內容省略或遺失:未交接現有之問題、藥物、治療,未解釋治療與決策之邏輯與合理性,未交接尚未確認之診斷。ii) 容易失敗之溝通模式:缺乏面對面溝通、或難以確定的交接班內容。這些溝通的問題會讓交接班的錯誤更難被辨認。

III. 如何訓練臨床人員有效地進行交接班(How can clinicians be trained for and effectively supported during handover?):根據研究顯示,許多醫師、尤其是年輕醫師會覺得無法完全掌握交接班,沒有受過交接班溝通方式的訓練。他們認為需要改善交接班的執行,以及交接班格式架構的指導準則。如同前文所述,在不同的醫療院所有著不同的交接班內容與執行模式,為解決臨床醫療人員在交接班所面臨的問題,訓練臨床人員有效執行並改善交接班的品質,建議的研究方向有

i. 標準化交接班溝通(Standardizing handover communication):在標準化交接班溝通方面,目前有兩種模式的研究在進行:i) 詳細定義交接班需要提供之內容與訊息,制定範本或檢查表,要求在口頭交接之前先完成固定格式的交接班文件。ii) 規定交接班需要之主題與項目及順序,而非制式的內容。例如本院所採用之”ISBAR”模式(Identification, Situation, Background, Assessment, Recommendation)。雖然標準化交接班溝通在許多醫療院所嚐試進行,但目前並沒有很好的系統性成效分析研究證明其在臨床上對病人之效果。
ii. 以科技輔助交接班過程(Supporting handover through technology):科技輔助是指利用醫院之電子病歷系統取出病人交接班所需要之資料,集合為交接班之內容。有助於減少交接班內容之錯誤,以及減少臨床工作人員之負擔。這種方式傾向於改善資料的準確性,但忽略行為與文化上之影響。


推動交接班之研究與改善

由本文之討論,我們認為未來交接班的研究與改善需要針對兩個方向:i) 改善研究設計以克服目前交接班方法上的問題,ii) 將病人交接班的了解擴充為整個醫療小組的職責,而非單方面的資料轉交。

I. 交接班研究之方法論(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in handover research):研究方法論與研究設計決定所收集到資料的可信度。由於交接班的複雜性,需要同時利用質性與量性之研究方法來進行。文獻回顧整理出目前較常被運用之交接班研究方法為:i) 臨床醫護人員一般性評估交接班之執行,ii) 臨床醫護人員評估特定之交接班,iii) 行為觀察,iv) 回溯性不良事件研究,v) 觀察性成效研究,vi) 實驗性成效研究。雖然關於交接班研究有上述之不同方法,也有護理與醫師之交接班研究論文發表,但系統性回顧可以發現許多研究仍有缺陷。改善這些缺陷,並進行系統性效果研究是了解交接班特性如何影響病人安全的最終目標。

II. 小組為基礎之病人交接班(Team-based approaches to patient handover):目前病人交接班的概念依舊是單方向的資訊傳遞。許多研究與改善都是以交班者為觀點而設計與進行,這些觀點缺乏接班者的角色與責任,無法將交接班的溝通與功能提升至超越單純之資訊傳遞。醫護人員對於病人健康情形之思考模式,包括治療決定之合理性,未確認之診斷,與預期產生之問題等等。這些思考與判斷,應該要隨著病人交班給接班的醫護人員。建立交班者與接班者兩者兼得這種共享思考,是交接班所應具有的特殊溝通模式。將交接班的概念衍生為以醫療小組為基礎,才能充分表現交接班時醫療處置上的共享與整合。

目前醫療界多數認定交接班是病人安全重要的一環,制定正式交接班系統,與有效交接班的正式溝通訓練可以提升病人的安全性。藉由交接班的研究,我們可以確認臨床交接班的特性,瞭解如何達成有效交接班。也可以藉由研究之結果加以運用,以達到改善交接班之成效,進而促進病人之安全。

 
◎全院性演講
●時 間:2017/9/1(星期五)上午 07 : 30 至 08 : 30
●地 點:第一會議廳(復健大樓1F)
●主講者:薛純教授主持
●講 題:臨床病理討論會
◎全院性演講
●時 間:2017/9/8(星期五)上午 07 : 30 至 08 : 30
●地 點:第二會議廳(醫學大樓1F)
●主講者:林萍章等人報告
●講 題:醫學倫理法律病例討論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