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年第05期106年5月15日發行
執行編輯:謝明儒 醫師

 
醫學教育專欄

        近年來醫學教育蓬勃發展,包括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OSCE國家考試制度的建置、以及台灣六年制醫學教育的變革,這些都是為了培養符合社會期待、具備核心能力的稱職醫師,建立在以核心能力為導向(Competency-based medical education)的醫學教育模式下所進行的諸多改革。在此架構下,教學者採用與設計了許多新式評量工具與評量活動,例如mini-CEX、DOPS或CBD,來檢測受訓者臨床核心能力的學習成效。仔細思量教育與評量的目的,醫學教育是培養學生如何成為一位醫師的過程,教育者除了關注醫學受訓者在是否習得可觀察的專業核心能力之外,更應重視在這歷程中,受訓者持續內隱發展的專業認同。所以,吾輩必須審慎思考:如何支持醫師專業認同的發展?      

在目前以能力導向的醫學教育模式下,醫師專業認同發展的過程確實是會受到諸多臨床教學評量活動,工作負荷、教師的能力與態度、工作與學習環境文化等因素所影響。唯有透過醫療實務社群(community of practice)中各級成員,醫學教育者、臨床醫師、乃至受訓學員,持續反思與探詢自身專業認同的發展歷程,深化與形塑隱含在學習經驗當中的專業認同,並能獲得自我與團體的支持,才能達成醫學教育的目的。或許在平日繁忙的臨床服務、教學與研究中,我們無暇甚而忽略此重要的議題,期待透過此次的電子報內容,開啟這樣的探索與對話。

 

在以訓練核心能力為基礎的醫學教育制度下重新思考醫師專業認同之發展
Rethinking Professional Identity Formation under the paradigm of competency- based medical education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專責教學主治醫師   廖國臣醫師

 

目前台灣的臨床醫學教育是以核心能力為導向的教育模式(Competency-based medical education),援引美國畢業後醫學教育評鑑委員會(ACGME)所制定之六大核心能力為內涵,其目標是為了培養符合社會期待的稱職醫師。核心能力的內容包含:醫學專業知識(Medical Knowledge)、病人照護(Patient care)、人際與溝通能力(Interpersonal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專業素養(Professionalism)、系統下的執業(Systems-based practice)、執業中的學習與改進(Practice-based learning and improvement)。所以,醫學受訓者(medical trainees)與教育者(educators)在教育訓練過程中,必須能夠清楚此目標及所需具備的核心能力內容,並透過不同訓練階段參與各式臨床評量來檢視醫學教育訓練的成效;同時,受訓者在專業發展過程中必須能夠不斷精進各核心能力,才能夠提供病人有品質的醫療照護。

近年醫學教育研究指出,除了在學習歷程中培養專業核心能力成為醫師,醫學受訓者如何在學習訓練過程中逐漸發展對醫師的專業認同,已被視為是達成醫學教育目標的重要基礎。Monrouxe(2010)定義專業認同(Professional Identity)是醫學受訓者在醫學院與臨床環境中學習成為醫師的歷程。這期間,受訓者個人反覆且持續地透過語言或文字作品呈現內在自我定義(我認為我是誰?)以及體認省察外在他人對自己的定義(我認為你認為我是誰?)。專業認同發展(Professional identity formation),意指醫學受訓者在醫學院與臨床環境中學習成為醫師的歷程,包括個人認知與社會化的過程。

根據Lave與Wenger於1990年提出的情境學習理論(Situated learning),描述學習者如何在實務社群(community of practice)中學習以獲得知識的模式。強調學習是透過參與活動、情境與文化的產物。知識一旦脫離其使用情境,學習則變成符號的組合遊戲而不具意義。在臨床學習環境中,臨床互動是情境學習的重要成分,學習者藉由參與實務社群的社會情境脈絡,透過對話、模仿等活動的參與,在實際行動中理解知識真正的意涵,並習得該實務社群相關的信念與行為。因此,專業認同發展是一個長期連續性的歷程,醫學受訓者從外行人或新手(Novice learner)轉變到有經驗以至於成為專家(Expert)的發展過程,其中涉及到受訓者如何建立核心價值觀,道德原則和自我意識等各個面向的問題。其發展方式是隱含在學習經驗當中逐漸形塑而成,需要透過受訓者的語言或文字紀錄,或是與他人的對話,才能得知學習專業認同發展的狀況。

現有專業認同發展的相關文獻提供了許多如何支持醫學受訓者專業認同發展的機會與策略,包括研究專業認同的脈絡場域(例如臨床醫病互動、醫病溝通、專業表現等),以及種種支持專業認同發展的方式(典範學習、輔導反思、敘事寫作等)。因為專業能力培養是醫師社會化過程中的核心項目,在當前以訓練核心能力為基礎、以成效為導向的醫學教育模式下,強調透過各式臨床評量來瞭解受訓者專業能力學習的成效。然而現有臨床評量之相關文獻,多著重探討各式評量的有效性、普遍性、推廣性等,缺乏探討臨床評量對醫師受訓者專業認同發展的影響。常見的臨床評量方式,包括Mini-CEX、 DOPS、或CBD等評量工具中,雖有涉及評量醫師專業素養的面向,但主要是屬於醫師應展現的專業行為與態度,我們並不清楚這些評量如何影響醫師專業認同發展的過程?或是受訓學員如何透過這些臨床評量形塑其專業認同的發展?

從教育的角度來思考,臨床評量的目的不應狹隘地設定在評量所學到的核心能力(Assessment of learning),更不該淪為僅是應付評量的表面行為;臨床評量應要成為持續學習的驅力(Assessment for learning),才能真正透過評量來幫助受訓者之專業發展。而現有的臨床工作中的評量(workplace-based assessment)是要透過評量回饋、反思檢討,協助醫學受訓者能夠精進臨床知識、技能與態度。其中,教師的回饋在臨床評量活動中對受訓者的學習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然而現有與臨床評量相關的回饋研究,亦未探討臨床評量與專業認同發展的關係。如果我們可以更清楚臨床教師,受訓學員在參與各式臨床評量活動的真實經驗與想法,探究在這些脈絡下專業認同發展的歷程,我們期待可以貼近且回應各層級受訓學員與臨床教師的需求,建構一個更有益於醫師專業認同發展的學習環境,支持學員學習與發展屬於自己的專業認同。

當社會與醫界持續投入人力經費、修正制度,共同建構以訓練核心能力為基礎的醫學教育訓練模式,我們期待醫學界的前輩、醫學教育界的同好、還有醫學受訓學員、臨床教師等等,為了能夠達到醫學教育的目標,符合社會的期待,我們必須共同思索這個不容忽視的核心問題:臨床評量如何影響醫學受訓者的專業認同發展?這不僅是當前醫學教育必須重視的議題,也是每一個醫學執業者(medical practitioner)必須持續探究反覆驗證的歷程:我如何成為醫者?(How do I become a doctor?);我是誰?以及別人看待我是誰?(Who are we and who are we seen to be?)

 
 參考文獻

1. Lave, J., & Wenger, E. (1990).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eral Participation. Cambridge , UK: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2. Frank, J. R., Snell, L. S., Cate, O. T., Holmboe, E. S., Carraccio, C., Swing, S. R., ... & Harden, R. M. (2010). Competency-based medical education: theory to practice. Medical teacher, 32(8), 638-645.

3.  Monrouxe, Lynn V. "Identity, identification and medical education: why should we care?." Medical education 44.1 (2010): 40-49.

4. Holden, M., Buck, E., Clark, M., Szauter, K., & Trumble, J. (2012, December). Professional identity formation in medical education: the convergence of multiple domains. In HEC forum (Vol. 24, No. 4, pp. 245-255). Springer Netherlands.

5. Cruess, R. L., Cruess, S. R., Boudreau, J. D., Snell, L., & Steinert, Y. (2014). Reframing medical education to support professional identity formation. Academic Medicine, 89(11), 1446-1451.

6. Cruess, Richard L., Sylvia R. Cruess, and Yvonne Steinert. Teaching Medical Professionalism: Suppor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 Professional Ident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6.

 
◎全院性演講
●時 間:2017/6/2(星期五)上午 07 : 30 至 08 : 30
●地 點:第一會議廳(復健大樓1F)
●主講人:腫瘤科 謝佳訓醫師、泌尿科 張英勛醫師、影像診療科 陳建誠醫師、
                   耳鼻喉科 張伯宏醫師、病理科 莊文郁醫師
●主持人:薛純教授
●講 題:臨床病理討論會
◎全院性演講
●時 間:2017/6/9(星期五)上午 07 : 30 至 08 : 30
●地 點:第一會議廳(復健大樓1F)
●主講人:心臟外科 林萍章醫師、產科 陳冠儒醫師、產科 游舒涵醫師
●主持人:葉森洲副院長
●講 題:醫學倫理討論會
◎全院性演講
●時 間:2017/6/28(星期三)上午 07 : 30 至 08 : 30
●地 點:第二會議廳(醫學大樓1F)
●主講人:劉嘉逸醫師
●主持人:葉森洲副院長
●講 題:何如忘情於江湖~ 談性取向與性別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