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實施超過一甲子的臺灣七年制醫學系教育制度,已於2013年改為六年制。除了少數後醫學制的學程,臺灣的醫學系長久以來主要招收高中畢業生入學並授予傳統七年制的課程:分成前兩年的醫預科、第三-第四年基礎醫學,包含第五-第六年臨床醫學以及第七年實習課程等四階段。醫學生於前兩年接受所謂的大學通識、博雅教育,接著的兩年是生化、解剖、微生物免疫、生理、藥理以及病理等基礎醫學六大主科,最後三年是臨床見、實習。依據七年制的課程,醫學生最後一年的實習是重頭戲,學習到最多的實務以及被賦予最多的臨床責任。但是,多年來不少醫學院教師有感於學生在醫院實習(internship)的角色定位不明:不具醫師身分,有時被視為學生、但有時又被視為員工。因此學生常常面臨學習與工作互相衝突的情況。另外,也有學者認為醫學生如果對研究或其他領域有興趣,可提前轉攻其他專長,不必再花一年當實習醫師。臺大醫學院12年前試行六年制加上一年的一般醫學訓練新學程,也證明其畢業生的表現不輸七年制的畢業生,再加上現今國際醫學教育的主流也是將實習階段安排在醫學系畢業之後,國內不少的醫學教育專家遂開始推展七年制醫學教育的改革1。
醫學系七年制縮短為六年制的決策過程
最早醫學系學制的變革是在2000年公私立醫學院院長會議中決議的2。之後由新制醫學系工作小組持續進行課程內容的規劃,特別是針對最後三年改變成兩年後如何確保臨床知識、專業技能達到一定標準,以及相應的評量方式等等
3。在2009年,第49次全國公私立醫學院院長會議決定於2013年開始實施六年制醫學教育1。此後,又與PGY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的變革結合,以期達到培養新一代全人醫療醫師的目標4。將實習的這一年實質上改在醫學系畢業後取得醫師證書後實施,一方面可以解決實習醫師角色定位不明的窘況,六年制醫學系與國際醫學教育制度概念相合,另一方面,若醫學生畢業後,不想行醫或想先追求其他夢想,也可以不必多花一年時間當實習醫師1,5。
舊制七年制的醫學生在畢業前有三年臨床實習(或見實習),但新制六年制的醫學生在畢業前將只有二年臨床實習,因此新制醫學系畢業生要達成與目前七年級醫學系畢業生完全一樣的臨床經驗可能是有困難的。(圖一為尚未決定新制採用一年制PGY或兩年制PGY時的規劃圖2)。為了讓醫學系學生在畢業時臨床技能能達到一定的標準,早在2004年開始醫學教育專家就著手修訂台灣醫學生畢業時應具備的基本臨床技能項目6,7。到了2011年,在第
51
次全國公私立醫學校院院長會議時,通過了醫學生畢業時基本能力之臨床技能評估方式與標準。這個標準原本是為了六年制的畢業生其畢業時臨床能力而設計的,但先試行於七年制學生,並以畢業後國家OSCE考試作為評量8。至於臨床醫學知識的評量,不論是舊制七年級、或新制六年級在畢業後都需經過第二階段醫師國家考試才能進入PGY的學習9。
圖一、醫學新舊學制之變革
PGY制度的相應變革
在過去十餘年中,臺灣的醫學教育持續有許多變革,除了醫學系學制改變之外,PGY制度的沿革也是一項重要的改變。在SARS流行之後,為了強化年輕醫師的一般醫學能力,在衛生署(現制衛生福利部,以下簡稱衛福部)主導下,開始了所謂的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計畫(簡稱PGY訓練),先於2003年開始實施三個月PGY訓練,而後2006年進展到六個月PGY訓練,再於2011年進入全一年期PGY訓練。也就是醫學生畢業後先接受一年的不分科一般醫學訓練,而後才進入分科的專科住院醫師訓練2,4。
圖二、一般醫學訓練(PGY)與醫學系新舊學制之銜接
六年制新課程的制定原則
新制的課程不是只將目前舊制課程的第七年直接刪除,而是將目前七年級臨床實習中透過直接照顧病人來學習的精神更加落實於五、六年級實習課程中,使六年制醫學生於畢業前還是能夠學習各種成為一位合格醫師所需具備的基本知識與技能1,2。新制課程在討論的過程當中,許多醫學教育的前輩提出應當依循的重要原則,例如需要基礎與臨床課程整合而非傳統的二分法、應依畢業生畢業時所應具備的能力為導向來設計課程、應整合醫學人文與社會科學、以器官單元區塊整合取代傳統醫院分科授課等等10,11。教育部也因應這些建議於2016年修定新制臨床實習實施原則12。然而細部的規劃仍是由各醫學院/醫院來進行,並無較為統一的做法。以長庚大學醫學系為例,新制醫學系四年級的課程包含大量的整合性課程;五年級則由四十週的核心學習課程組成,並以系統(System)為導向整合相關科別進行教學;六年級則有五十二週的全人醫療臨床輪訓實習,涵蓋內、外、婦、兒四大科與必選修神內、急診、精神科,再加上其他依個人興趣選擇之選修科別。同時在整個過程中,學員需完成各項醫學生畢業時臨床技能需具備之學習等級。
結語
醫學教育從醫學系、PGY訓練、住院醫師訓練、乃至於主治醫師之後的終身學習,是一條連續而漫長的專業養成過程,最終目的是要培育出具備良好專業知識技與專業素養、能勝任未來國內醫療體制,且有良好照護能力的新時代醫師2。在醫學系學制內的學習則是在整個醫學教育過程中最重要的基礎。經過漫長的醞釀與討論後,台灣醫學系的學制與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制度終於有了重大的改變,希望讓未來的新進醫學生能在畢業前、畢業後階段皆能得到最好的學習與訓練。
參考文獻
1.劉克明, 林其和. 習醫之道─ 談醫學系六年制新課程. 醫療品質雜誌. 2011;5(6):79-81.
2.張上淳. 承先啟後-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二年期的理念架構. 醫療品質雜誌. 2016;10(1):21-24.
3.林其和, 劉敏, 劉克明. 臺灣醫學系學制的演變. 醫療品質雜誌. 2012;6(4):26-29.
4.黃天祥. 臺灣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制度之沿革. 醫療品質雜誌. 2016;10(1):4-6.
5.謝博生. 台灣醫師培育模式的發展歷程. 景福醫訊. 2012;29:2-7.
6.劉克明. 新訂台灣醫學生畢業時的基本臨床技能項目(上).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2011;169.
7.劉克明. 新訂台灣醫學生畢業時的基本臨床技能項目(下). 高雄醫學大學e快報. 2011;170.
8.第51次全國公私立醫學校院院長會議. 醫學生畢業時基本能力之臨床技能評估方式與標準. 2011;
http://www2.cmu.edu.tw/~cmcmd/upload/81.pdf.
9.張上淳. 畢業前與畢業後醫學教育的銜接. 醫療品質雜誌. 2012;6(4):38-41.
10.簡淑娟, 林其和, 劉克明, 蔡淳娟, 賴其萬, 楊泮池. 機會只等有心人—2013醫學系學制改革研討會參加心得.
醫療品質雜誌. 2013;7(2):78-80.
11.Croskerry, P., Singhal, G., & Mamede, S. (2013).
Cognitive debiasing 1: origins of bias and theory of
debiasing. BMJ quality & safety, 22(Suppl 2), ii58-ii64.
12.蔡淳娟. 醫學系 6 年制課程之規劃與整合. 醫療品質雜誌. 2012;6(4):30-33.
13.教育部.
大學校院辦理新制醫學系醫學生臨床實習實施原則. 2016;
http://med2.cgu.edu.tw/ezfiles/6/1006/img/532/203241678.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