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專業素養之名詞於早期已在西方國家被討論與運用,於1979年
Tom L.Beauchamp 及
James F. Childress
在美國提出醫學倫理四大原則,後經Journal of Medical Ethics主編Raanan Gillon
積極推廣於歐洲。分別是:尊重自主原則(the principle of respect for autonomy)、
不傷害原則(the principle of non-maleficence)、利益病人原則(the principle
of beneficence)及公平正義原則(the principle of
justice)。專業素養是美國ACGME認定醫師的六項核心能力之一,後期臺灣的醫學界被廣為推行,成為醫學教育方針及教學課程安排參考。Cruess於西元1999年提出醫學專業素養是一種社會契約的觀點,醫師在社會上被賦予醫療者與專業者的角色。要被社會上所認定為的醫師,就要符合及履行社會與這個專業之間的約定。這個約定或是無形契約,就是要具備醫學專業素養。
醫學專業素養的概念發展至今已有幾十年,許多研究對醫學專業素養之定義是指現今社會對於醫師及患者在社會上所期待的觀感。醫學專業素養過去曾被認為是用來描述醫師的用語、醫師的專業地位,現今對於醫學專業素養的概念是指一套行為目標與指導方針。為了因應社會的期待與需求的改變而發展出這些醫療專業行為目標與指導方針,社區與提供醫療服務的醫療專業人員之間的社會契約,可根據當地複雜與改變的社區文化。
不同的文化、環境及時空背景下發展出來的醫學專業素養都會出現差異並沒有特定的定義,舉例來說,Stern
DT 在2005年提出一個西方社會法展出來醫學專業素養的架構
(圖1),然而何明蓉教授在2011年根據東方的文化背景將此醫學觀專業素養的架構作了修正 (圖2) 。
圖1: Framework for medical professionalism.
Stern DT. Measuring Medical
professionalism. 2005
圖2.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College of
Medicine’s framework for medical
professionalism. Ho MJ. Does one
size fit all? Building a framework for
medical
professionalism. 2011
專業素養的表現是以臨床能力(clinical
competence)、溝通技巧(communication skills)和對倫理及法律的瞭解為基礎,企圖達到並明智應用下列原則:精益求精(excellence)、人文關懷(humanism)、承擔責任(accountability)和利他助人(altruism)。關於醫學專業素養的基礎與原則簡述如下:
(1)臨床能力(clinical competence):具有解決醫療問題的醫學
知識和技能。
(2)溝通技巧(communication
skills):能夠跨越文化障礙,不
只是和病人溝通,也能和他的家人、健康照護團隊中的每個成
員、及大眾溝通。
(3)倫理及法律的理解(ethical and legal understanding):
能夠運用倫理學原則例如行善、免於傷害、公正、及自律至醫療
照護體系。
(4)精益求精(excellence):持續努力以超越臨床能力、倫理與
法律的理解以及溝通技巧的一般要求。具體來說具有承擔能力,
且能持續、自發地學習,並以科學證據和醫療的經驗,促進科學
知識和技術的發展,同時致力於促進健康照護品質。
(5)人文關懷(humanism):真誠地關心醫療專業的人性面。與
人文關懷相關概念包括尊重、同理心、同情心、榮譽、正直
、誠實。
(6)承擔責任(accountability):個人證明其行為之正當性及
擔負責任的過程。醫療人員對於病患、同儕,以及社會,要有
負責任的「自律」行為。
(7)利他助人(altruism):係指增進其他人的福利。在醫療場
域中能以病人的最大利益而非醫療人員的利益,作為專業行為
的準則。
根據Tim J. Wilkinson
教授在2009年的文獻整理,專業素養的定義可大方向區分為五種集合:
(1)Adherence to ethical
practice principles(遵循道德原則);
(2)Effective interactions with
patients and with people who
are important to those patients
(與病人及對病人重要的人
的有效互動);
(3)Effective interactions with other
people working within
the health system
(與工作體系的人員有效互動);
(4)reliability (可靠性);
(5)Commitment to
autonomous maintenance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competence (致力於自主學習及持續改善專業
能力)。
醫學專業素養的評估及測量更為困難,以下整理有9項工具可供使用:
(1)assessment of
an observed clinical encounter
(透過臨床互動來評量);
(2)Collated views
of coworkers(收集同事的觀點);
(3)Record of incidents of
unprofessionalism
(非專業的事件記錄);
(4)Critical incident report
(嚴重的事件報告);
(5)Simulation
(擬真測試);
(6)Paper-based
test(論文報告式的筆試);
(7)Patient opinion(病人觀點);
(8)Global view of
supervisor(上級指導者的綜合評估);
(9)Self-administered rating
scales(自我評量)。
醫學專業素養絕非三言兩語可以解釋清楚,
然而成為一個專業的好醫師,原則卻是不會變,唯有透過正是與非正式的課程、身教、言教及不斷地討論及學習才能邁向及維持醫學專業素養,醫學專業素養的評估與評量需要多面向及較長時間的觀察才能盡量反映出真實。
參考文獻
1.Cruess
SR. Professionalism and medicine’s social contrast with
society. Clin Orthop. 2006; 449: 170-176.
2.Cruess,
R. L. & Cruess, S. R. "Expectations and Obligations:
Professionalism and Medicine’s Social Contract with
Society." Perspectives in Biology and Medicine, vol.
51 no. 4, 2008, pp. 579-598.Project MUSE,
doi:10.1353/pbm.0.0045.
3.Stern
DT. Measuring Medical professionalism.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4.Ho
MJ, Yu KH, Hirsh D, Huang TS, Yang PC. Does one sizw fix
all? Building a framework for medical professionalism. Acad
Med. 2011; 86: 1407-1414.
5.Wilkinson
TJ, Wade WB, Knock LD. A blueprint to assess
professionalism: results of a systematic review. Acad Med.
2009;84(5):5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