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口總院醫教電子報
 

105年第12期105年12月15日發行
執行編輯: 高軒楷 醫師

 
醫學教育專欄

PGY-1醫師是醫師養成過程中相當重要的階段,教育目標為在臨床指導教師指導下,學習各種常見與一般性疾病的診斷、治療與照護能力,從照護病人中學習與病人、家屬及醫療團隊成員的溝通能力、重視醫療品質的改善與醫療資源的最佳運用,養成對專業的敬重與責任感,進而提供民眾持續性的全人照護。然而,這群新進的 PGY-1醫師,面臨剛進入醫療職場的龐大壓力,常會無所適從,進而出現工作倦怠的問題。

過去的醫學教育多著重於醫療照護能力訓練,鮮少關心初入職場醫師本身的生活品質與心理狀態。醫師的身心狀態,是層層醫療環節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要素,卻也是經常被忽視的關鍵。因此正向心理學取向之醫學教育有其需要性。本期由高醫師淺談正向心理學在醫學教育的應用,希望透過此內容的介紹,引導臨床教師了解正向心理學的醫學教育模式與目標,進而透過此方法來協助PGY-1醫師完成順利完成訓練。

淺談正向心理學在醫學教育的應用-以培養PGY-1醫師的堅毅與復原力為例 

 

林口長庚醫院    專責教學主治醫師       高軒楷醫師

 

1、PGY-1醫師制度的由來及困境

    民國92 年國內發生SARS 疫情暴露我國醫療體系及醫學教育體系多年的缺失,在疫情趨穩之後,衛生福利部提出重整臨床醫師養成訓練改革計畫,於92年7月正式公告實施「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因應SARS疫情醫師人力儲備計畫」,讓每位新進第一年住院醫師(PGY-1)均接受為期3個月的一般醫學訓練,藉此逐步導正國內過度且過早專科化的住院醫師訓練制度。經過醫院及各界的支持與努力,第一階段為期3個月的一般醫學訓練;第二階段於95年度起以原3個月訓練模式為基礎,辦理6個月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自100年7月起實施一年期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計畫,期達到提升受訓學員學習成效,培養新進醫師具備獨立醫療實踐能力,提升醫療服務品質及確保病人安全。      

 

    經由「一年期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計畫」讓PGY-1醫師在臨床指導教師指導下學習各種常見、一般性疾病的診斷、治療與照護能力,從照護病人中學習與病人、家屬及醫療團隊成員的溝通能力、重視醫療品質的改善與醫療資源的最佳運用,養成對專業的敬重與責任感,進而配合政府衛生政策,提供民眾周全性及持續性的全人照護。

    然而,這群新進的PGY-1醫師,一進入醫療職場,就必須面對大量困難與繁瑣的醫療事務,再加上醫院講求營運績效及社會民眾對醫師的高度要求,經常造成PGY-1醫師過勞與工作滿意度低,進而導致工作倦怠與醫療品質的低落。待一年的訓練結束後,自然不願選擇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急診科等工作壓力大的科別;而一窩蜂投入美容、健檢、皮膚等壓力較小的科別。惡性循環下,舊人愈來愈辛苦,新人卻又不肯加入,因此造成台灣各科醫師人力不均,急重症醫療人力不足,民眾的醫療品質因而下降。

   依照台灣目前的制度,PGY-1醫師在每年7月進入醫院受訓。然而,各醫院都大約在11-12月間要招募下一年度的住院醫師(R1),這時PGY-1醫師必須在短短4個月內確立自己的興趣志向,開始向各醫院投遞履歷。在這4個月內,PGY-1醫師經常面臨理想與現實的衝突,也要面對內心的的徬徨,在工作與生活上都面臨極大的壓力,需要適時的引導。

   待12月左右各醫院錄取名單公布之後,這群PGY-1醫師就大致決定了將來要去哪個醫院、哪個科別當住院醫師。這時會衍生出另一個PGY-1受訓的困境,那就是接下來受訓的科別與將來要當住院醫師的科別無關時,這些PGY-1醫師經常不願花太多心思在這些受訓的科別上。這會造成學習意願低落、容易職業倦怠,甚至造成醫療品質下降。以上困境,皆可嘗試用正向心理學取向之醫學教育,增進PGY-1 醫師的堅毅與復原力,並提升工作滿意度與幸福感。

2、以正向心理學取向建構創新的 醫學教育模式

   正向心理學是近年來心理學發展的新趨勢,不同於以往的心理學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心理疾病的探討,例如憂鬱症、人格異常等等。正向心理學關注正向情緒的研究,探討個人的正向情緒、正向特質以及正向環境。這些經驗、特質、環境能夠有助於提升生活品質,並且能夠在生命遭遇困難時,使心靈產生抵抗力,避免心理疾病的發生。 

表:傳統心理學與正向心理學之比較

 

傳統心理學

正向心理學

中心思想

通常以心理問題為研究重心,如疾病成因、診斷與治療

著重全人發展,強調正面的元素,如樂觀、愉快與互愛

對人的假設

假定一般人都會產生心理上的問題和被動被發現問題

假定個人、群體和社會都充滿生機和希望

心理介入的焦點

心理介入著重於研究和思索如何解決或減少心理上的問題,如治療憂鬱症或減低學習無助

介入為提倡以正面心態取得生活平衡,著重研究、分析和找尋人類的優點及潛能

弱點

經常會忽略發掘人的潛能、優點和防禦能力,較難持久面對將來的挑戰

因為發展時間較短,有很多概念和理論仍處於研究階段,尚未有實證研究結果

    Ronald M. Epstein醫師於2013年刊登於Academic Medicine的文章中指出,醫師的堅毅(resilience)對於醫師醫療品質的提升及是否能持續提供高品質的醫療服務有很密切的關係。而其中自我察覺(self-awareness)、自我審思(self-monitoring)及自我規範(self-regulation)等人格特質對於醫師堅毅能力的培養更是密切相關。這些人格特質皆可利用正向心理學取向的課程或體驗教育來加以建構及強化。Kristj´an Kristj´ansson於2014年的論文「Positive Psychology and Positive Education」中亦指出,正向心理學可以應用在教育領域,協助學生發展出正向的情緒、快樂幸福的人生、也可協助學校發展成快樂的學校。

   目前正向心理學取向逐漸受到教育界的重視,John Dattilo於2015年發表的「Leisure Education Program Planning」一書,即是以正向心理學為核心觀念,建構了休閒教育的平衡與系統模式(Balanced and Systematic Model of Leisure Education)。John Dattilo指出,透過以此正向心理學取向的教育模式,將有助於改善過勞與倦怠等負面情緒。

圖:Balanced and Systematic Model of Leisure Education Dattilo, 2015, p. 88

    John Dattilo的教育模式,其核心目標為幸福(Happiness)、心盛(Flourishing)與休閒(Leisure)。幸福強調的是高品質的心理狀態、完整的全人健康和正向的情緒以帶來優質的生活;心盛強調的是將幸福從個體延伸到群體、關注群體幸福、與他人和世界分享其幸福感;休閒強調的是從事內心真正喜好的事物、自由選擇有意義的活動、更清楚自我定義與他人連結以及引發更多的正向的情緒。

3、正向心理學在醫學教育的目標

正向心理學應用於醫學教育領域應可以朝向下列三個目標邁進:

(1) 協助醫療專業人士學習快活的人生 (Pleasant life):因為正面心理學其中一個重要範疇是研究各種正面情緒,透過實證研究,發展有效達至及維持正面情緒的方法,所以可以能夠幫助醫事專業人員成功在生活中獲得各樣正面的情緒,包括快樂、自信、平靜、滿足等,經營快活的人生。

(2) 協助醫療專業人士學習美好的人生 (Good life):除了追求快活的人生外,正向心理學可以教學生運用個人獨特的長處和美德,在各種生活的重要環節上(包括家庭、人際關係、工作、子女管教等),達至滿足和美好的生活。

(3) 協助醫療專業人士學習有意義的人生 (Meaningful life):除了上述快活的人生和美好的人生的追求之上,我們更可以追尋有意義的人生。能夠運用我們個人獨特的長處和美德,達至比我們個人更大的目標,生活更有意義。

4、總結

   過去醫學教育多著重於「醫療服務工作」,鮮少關心醫師本身之生活品質與心理狀態,然而「醫師的身心狀態,是層層醫療環節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但卻經常被忽視的關鍵」。PGY-1醫師面臨剛進入醫療職場的龐大壓力,此正向心理學取向之醫學教育,可以增加其堅毅與復原力並提升工作滿意度與幸福感,協助PGY-1醫師完成順利完成訓練。

 

 

◎全院性演講
●時 間:2016/12/16(星期五)上午 07 : 30 至 08 : 30  
●地 點:第一會議廳
●主講人:心臟外科 林萍章醫師、泌尿科 王敘涵醫師、感染科 楊政皓醫師、感染科 蔡涵宇總醫師
●主持人:葉森洲副院長
●講 題:醫學倫理法律病例討論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