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口總院醫教電子報
 

105年第08期105年08月15日發行
執行編輯: 歐良修 醫師

 
醫學教育專欄

醫學生專業素養的養成,非常重要,從來就不是簡單的課程可以訓練出來,本期邀請本院專責教學主治醫師張玉喆,幫大家以專業認同的角度,剖析醫學生專業素養的建構歷程,以及影響專業認同的因素,可做為往後醫學生及PGY學員醫學教育設計上的重要參考。     

醫學生專業認同的建構歷程及相關因素之探討

 

林口長庚醫院    專責教學主治醫師       張玉喆醫師

 

前言

目前台灣醫學系修業年限為七年,醫學生課程自入學後從基礎醫學課程,通識課程開始學習,接著銜接人體功能系統相關臨床課程,最後到臨床環境實習,畢業後會選定特定西醫專科,如內科接受訓練,而多數實習醫學生能在順利考取醫師執照,而後才開始專科訓練。考取醫師執照是醫學系畢業生的期待,雖然臨床能力有限,但在法律上已是被認證的醫療從業人員,也必須承擔責任,然而有不少醫學生面臨專業認同的問題。即使畢業後也未必感覺自己能勝任醫師角色,擔心無法達到社會上一般民眾的期待。

我國醫學教育現況-醫學院課程及醫學教育制度的變革

近年來台灣醫學教育學制上的重大變革,應該是在於醫學系畢業前訓練自民國108年起由現在七年制轉六年制,依據過去衛生署101年「因應醫學系學制改革專案小組會議」決議實施畢業後訓練制度(PGY)以兩年規劃為原則,新6年制教學課程內容必須重新調整,相關教學制度和日本即英國實施現況類似。目前第一屆試辦新制醫學生在大學二年級階段,預計民國108年畢業,此時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課程調整也正依據全人醫療的需求而改變。

民國92年7月正式公告實施「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因應SARS疫情醫師人力儲備計劃」,醫學生畢業後第一年接受專科訓練的同時,必須包含政府規劃的3個月的一般醫學訓練,訓練內容除了36小時基本課程外,也包括一般醫學內科、一般醫學外科、社區醫學。民國95年將此部分訓練延長為6 個月,訓練內容增加專科選修及社區相關選修課程,使學員有機會到兒科、婦產、精神等科,奠定更廣的一般醫學能力基礎。98年7月有8家醫院參與1年期試辦,99年4月由當時衛生署公告民國100年時正式將一般醫學訓練改為1年,訓練內容更加全面,涵蓋內科、外科、婦產、兒科、急診醫學科、社區醫學及選修任一署定專科機會,落實較完整之一般醫學訓練。此時醫學生畢業後臨床醫學訓練也因此產生重大變革,醫學生畢業後第一年(PGY1)只接受一般醫學訓練,完訓一般醫學課程後成為西醫專科訓練必要條件。即使完訓前,多數PGY1會選定未來專科,但畢業後醫學生在PGY1訓練期間提供健康照護時並未有具備專科背景,這和過去制度有很大不同。然而,PGY1和過去實習醫學生也有相同部分,就是提供健康照護時並未開始專科訓練。而社會化的過程,絕對對醫學專業素養及專業認同有著極大地影響。即使一般民眾對於SARS的衝擊相信是印象深刻,國家與建康照機機構也已針對此重大政策投入無數資源,但社會對於「PGY」或「一般科醫師」的認知甚至能力如何,了解其實並不詳盡,更不用說到社會對他們的期待。

在醫學系學制從7年縮短為6年的同時,PGY訓練會從1年延長為2年,在完成PGY訓練合格之後才能取得醫師執業執照,我們的醫學生在面對學制的改變,或是PGY訓練期間還未進入專科訓練之前,都有可能會面臨專業認同的問題,進而對健康照護產生影響。一般大眾對於PGY制度所知也很有限,對醫病互動或醫師社會化過程也有影響,關於畢業後接受臨床訓練的臨床醫師地專業認同這部分,在台灣及國際上的研究仍屬有限。

 

醫學生專業認同建構歷程

專業認同是指個體在社會結構中,內化專業的參考架構、專業價值觀、專業知識體系、專業倫理、專業意識形態和專業目標,而形成專業自我形象(self-identity)及專業人格(occupational personality),進而對專業(professional career)產生執著感(commitment)的過程(李、鍾、陳、施、楊和潘,2006)。專業認同使專業人員願意持續投入工作,因為執著與投入是專業進度的動力,欠缺專業認同,造成專業表現不理想,進而影響專業品質。

專業認同目前在醫學領域中護理系、社工系及職能治療有些許討論。在上述研究中發現,不論是哪種專業,當專業人員對專業的認同感越高,其工作感受和專業表現較佳。

 

影響醫學生畢業後專業認同相關因素

醫學生的專業認同是可以說是How a doctor thinks of himself or herself as a doctor(Ian, 2013)。畢業後第一年的臨床訓練被認為具有雙重意義,健康照護工作的參與及終生職涯必經階段(Margaret Bearman 2011),依工作角色而言,臨床能力不足部分,intern 希望被認為是natural progression,工作中能得到有效支持,就終生職涯學習角度,intern希望被提供機會獨立承擔責任。這兩種角色期待其實存在衝突性,具備專業認同能讓工作參與更具信心

學生對一般醫學照顧缺乏興趣。根據Beaulieu 等研究家庭醫學(family medicine)在加拿大發展也有困境,因為提供健康照護缺專業的範圍界定(boundary set)。參與醫師期待家庭醫學專業有更清楚定義,甚至也有出現期待具備特殊專科背景之家庭醫學發展的意見( Beaulieu et al.2008)

台灣PGY制度和美國 internship相雷同,都是畢業後第一年的臨床訓練,未來會依據英國及日本現行制度將醫學系學制由7年縮短為6年,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則由現行1年延長為2年,而第2年又規劃依據未來國家主要專科醫師需求而提前分組 (內科組、外科組、內兒組、外婦組)。醫學生醫師證書的取得、PGY專科訓練進入特定專科組、PGY選擇專科到進入專科以及在醫學專業發展上究竟哪些因素影響或成就了的專業認同,是需要深入去了解及探討,也才能未國家醫師教育及訓練上提出有效方案,提升健康照護品質。

 

參考文獻:

1. Chang, Y.-J., W.-Y. Yeh, C.-W. Chen, C.-J. Chen, T.-S. Shih and Y. Cheng (2007). "Distribution and correlates of burnout among paid employees in Taiwan." Taiwan J Public Health 26(1): 75-87.

2. Chen, K. Y., C. M. Yang, C. H. Lien, H. Y. Chiou, M. R. Lin, H. R. Chang and W. T. Chiu (2013). "Burnout, job satisfaction, and medical malpractice among physicians." Int J Med Sci 10(11): 1471-1478.

3. Cheng, T.-M. (2015). "Taiwan’s health care system: The next 20 years." Taiwan-U.S. Quarterly Analysis Number 17 of 20

4. Cruess, R. L., S. R. Cruess, J. D. Boudreau, L. Snell and Y. Steinert (2014). "Reframing medical education to support professional identity formation." Acad Med 89(11): 1446-1451.

5. Cruess, R. L., S. R. Cruess, J. D. Boudreau, L. Snell and Y. Steinert (2015). "A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formation and socializ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and residents: a guide for medical educators." Acad Med 90(6): 718-725.

6. Monrouxe, L. V. (2010). "Identity, identification and medical education: why should we care?" Med Educ 44(1): 40-49.

7. Wilson I, Cowin LS, Johnson M, Young H. Professional identity in medical students: pedagogical challenges to medical education. Teach Learn Med. 2013;25(4):369-73.

8. Bearman M, Lawson M, Jones A. Participation and progression: new medical graduates entering professional practice. Adv Health Sci Educ Theory Pract. 2011 Dec;16(5):627-42.

 

 

◎全院性演講
●時 間:2016/08/26(星期五)上午 07 : 30 至 08 : 30  
●地 點:第二會議廳(醫學大樓1F) 台北院區同步視訊(台塑後棟五樓第二會議室)
●主講人:長庚大學林雅萍副教授、方基存教授、林萍章教授、實習醫學生
●主持人:葉森洲副院長
●講 題:醫學倫理討論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