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今日益發展的醫療領域,大多數的醫療行為已不再是一個人可以獨自完成了,許許多多的疾病從診斷到治療都涉及不同職類間的合作。也因此跨領域的團隊合作照護在當今的醫療更顯得重要。在美國國立醫學研究院(Institute of Medicine, IOM)所定義的今日醫學從業人員需具備的五大核心能力,即包含了跨領域的團隊合作能力1。
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在國內的發展,從最早醫策會的提倡,接著各醫院開始自動自發地推廣相關教學活動,到現在已將跨領域團隊教學活動納入評鑑項目,也早已蔚為風潮。明年度本院即將參與教學醫院評鑑,在條文中也明定對於各職類:醫師、護理師、藥師、醫事放射師、醫事檢驗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營養師、呼吸治療師、臨床心理師、聽力師、語言治療師、牙體技術師、社工師等,應推行辦理多元化的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訓練,讓合作的氛圍深入到每個照護的細節裡。
從實證醫學的角度來看,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已被證實可以減少臨床失誤、提升病人滿意度、減少醫療糾紛、增進溝通與資訊共享、與醫療人員專業照護極大化。相關的試驗來自各個不同的專業科別,例如Sexton 在2006年的研究發現一個好的團隊合作氣氛可以降低開刀房術後的感染機率2;Pronovost在2003年的研究說明了加護病房使用每日團隊合作表單讓病患平均住院天數下降了百分之五十3;Mann於2006年的一個研究比較了產房在團隊訓練課程實施前後不良事件與糾紛的發生比例同樣約下降了百分之五十4。而這許多的研究結果也讓美國醫界病患安全促進的努力方向由早期的承認錯誤、檢討改進(To Err is Human)到如今的提倡醫療團隊資源管理技巧(Team Resource Management)5。
然而如何真正作到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呢?將一群不同職類的人聚在一起照顧病人,如果只是各自執行自已的專業技能,缺乏團隊溝通、沒有團隊決策、各自聽從各職類上級的指示,那麼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多領域的照護(Multi-professional practice)而非跨領域的照護(Interprofessional practice)。跨領域照護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在成員參與團隊討論溝通、形成團隊決策、分享資訊、增進效率。
下表是多領域照護與跨領域照護的特色比較:
多領域照護
(Multi-professional practice)
|
跨領域照護
(Interprofessional practice)
|
獨立執行業務
|
獨立執行業務
|
遵照專業標準
|
遵照專業還有團隊標準
|
向各領域上級回報
|
團隊討論與協同合作
|
依照領域別或職級決定領導者(Leadership)
|
依照問題本質決定領導者(Leadership)
|
僵固的角色區分
|
彈性的角色分配
|
內部爭執視為個人間的紛爭
|
內部爭執團隊有責任解決解決
|
較少討論團隊流程議題
|
例行檢討團隊流程改善議題
|
實務上,跨領域團隊照護著重學習其他領域的專長、知識 、價值觀。除了要瞭解及正確執行各自角色外,更要正確、及時地將訊息傳遞給需要者,以病人為中心,由不同的醫事專業角度,提出意見,經由討論與共識,共同研商出解決問題的團隊策略。進而藉由團隊成員正向溝通,協調各項業務,以提供病患高品質、完善的服務6。然而,在實際的臨床業務上,常會覺得有些地方難以推行真正的多職類團隊合作,常見的障礙有:對其他領域瞭解不夠、工作分配不均、時間壓力與訊息溝通不良、本位主義與階級權威文化等等。
而要克服以上的困難,增進團隊合作,最好的辦法便是透過跨領域團隊合作教育訓練了7。此類訓練的目標,依照Thistlethwaite & Nisbet的定義,有下列五項8:
1. 瞭解尊重醫療團隊中其他專業成員的角色、專長與價值
2. 強化團隊及溝通技巧
3. 瞭解領導者的角色,並知道何時該由誰來領導
4. 在團隊中以病人的需求為中心地共享團隊目標
5. 尊重及支持團隊中其他成員的角色與觀點
跨領域團隊照護訓練在執行之前,應先有良好的評估,包括各職類參與人員課前互動與瞭解程度、學習環境、小組分組、學習重點與臨床相關照護問題等。在活動進行當中,應該釐清討論個案相關細節與各職類所扮演之角色,並安排小組討論、報告、或辯論。主持人應該鼓勵不同職類的照護者發言,將重點放在營造團隊共識而非追究責任。最後再綜合討論結果型成具體可行之跨領域/部門改善對策。而在結束之後,也應有多元的活動評估與完整的記錄可供查詢。
總之,當前醫療的趨勢是走向不同專長的成員共同合作以創造最好的病患照顧,在這當中團隊合作照護的訓練與執行扮演了關鍵的角色。許多研究也早已證明了團隊合作對醫療品質提昇的良好效果。我們應該積極透過跨領域團隊照護訓練來加強團隊成員間的相互尊重、資訊共享、以及守望相助,讓我們的病患得到最好的照護品質。
參考文獻
1. 1. Institute of Medicine, 2003, Health Professions Education – A Bridge to Quality
2. 2. Sexton J, et al. Teamwork in the operating room: frontline perspectives among hospitals and operating room personnel. Anesthesiology. 2006 Nov;105(5):877-84.
3. 3. Pronovost P, et al. Improving communication in the ICU using daily goals. J Crit Care. 2003 Jun;18(2):71-5.
4. Mann S, et al. Lessons form the Cockpit: How team training can reduce errors on L&D. contemporary OB/GYN. 2006 Jan:1-7.
5. Patient safety movement, available at http://patientsafetymovement.org/
6. 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 (2009). Framework for action on inter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collaborative practice. Geneva: WHO.
7. Barr, H., & Low, H. (2013). Introducing interprofessional education. CAIPE. Accessed 2 Jan 2014 from CAIPE
8. Thistlethwaite J & Moran M (2010). Learning outcomes for interprofessional education (IPE): Literature review and synthesis. Journal of Interprofessional Care. 24(5): 503-5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