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口總院醫教電子報
 

103年第八期103年08月15日發行
執行編輯:謝明儒醫師

 
 
醫學教育專欄

        醫學教育是充滿挑戰與風險的工作,教學理念與實際醫療環境常常相互衝突,例如學員的學習機會與病人安全相衝突,教師的臨床診療時間與教學活動時間相衝突等。在社會大眾對健康照護提供者的能力期望不斷的增加下,本院於2014年一月以全球最大醫學中心級規模接受美國醫療機構認證聯合委員會(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 Accreditation,JCIA)國際醫療品質評鑑認證通過之經驗,在醫學教育評鑑章節中最受重視的即是學員(Trainees)的臨床技能教學與督導分級。
        對於在本院學習或受訓的各層級學員,本院一直以豐富的師資與臨床病例提供最佳的學習而聞名全世界,在學員進行學習活動與臨床教師提供技能教學與實作之機會時,我們必須保持本院原有的優勢與教學熱誠,並且不斷的吸取東西方先進的醫學教育方法與架構,吸收融入長庚優良的教育傳統及精神中。讓學習者能夠從臨床教師精進的教學活動中,透過不斷的技能練習,並將學習經驗轉化為真實的照護能力,提昇長庚整體的照護品質。             
        上述的教學相長、良性循環與願景,需要具備新時代教學能力的臨床教師,在教學觀念上能應用有效的教育理論,為學員創造學習機會,因材施教,並以嚴謹的標準來評量學員,以負責熱誠的態度來教育與督導各層級的學員,完成各級學員之技能教學與督導目標,達成病人安全與痊癒的最終目標。


臨床處置技巧的教學(Teaching procedural skills)

林口長庚醫院胸腔外科/教學部專責教學主治醫師謝明儒

        在醫療領域裡,對於年輕學員臨床技術的教學一直是重要的一環。如果學員在訓練階段不能將必備的核心技術學習完成,那在未來的臨床工作上將會是困難重重。臨床技術的範圍十分的廣泛,舉凡像為病人執行留置導尿管置放(foley catheter replacement),為病人執行某項身體檢查(physical examination)或是對病人及家屬的病情解釋,溝通技巧(communication)等。對於臨床技術的教學,研究顯示百分之六十的臨床教師對於醫學生無法完整的觀察或教導一項臨床技術。而醫學生也普遍認為臨床技術的學習重要性遠大於臨床教師認為的重要性。

         顧及病人安全及權益,在目前的醫療環境及教學方法上有了長足的進步,例如引進:標準化病人,模型教學,擬真教學,電腦虛擬實境病人或教案教學等。我們將學員的目標臨床技術先利用前述方式學習,並給予足夠回饋,使學員達到必須的能力後,再實際進入臨床接觸病人。

       學生於見實習之前或是醫院初期的學員,學校或是醫院的臨床教師及技能中心負起很大的責任,他們必須教導學員學習大量必備的臨床技能及技術。而進入實際的臨床工作環境後,臨床教師則必須評斷學員的臨床技術是否合格,這樣學員才能安全地應付接踵而來龐大的工作負擔。

       臨床技術不只是單純的技術學習,又根據英國皇家內科學院提出的操作型技巧之直接觀察評估法(Direct observation of procedural skills, DOPS)中的精神與評量面向中,我們可以發現,臨床技巧的評量必須包括:
知識層面: 為何要接受此技術的適應症,其禁忌症,可能的併發症及預防方法。
技術層面: 操作前之準備工作,技術步驟,操作後的善後工作。
溝通技巧層面: 操作前的告知及同意書取得,操作過程的安撫及溝通,尋求支援及團隊合作。

       醫療環境中如何學習臨床技能呢?傳統的"作中學",一邊看,一邊試,一邊教這種方式常常導致病人安全受到忽視而造成程度不一的醫療傷害,且也無法有效的進行教學及評量學員的能力。所以如何有效地教導臨床技術呢?2004年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醫學師資手冊裡提到,技術的教導包含三個層次,第一層是認知,也就是向學員解釋此技術為何、何時實施。第二層是示範技術,此步驟必須一步一步的示範,而且要大聲的說出每一步驟的要點。最後層次是讓學員能將每一步驟能確實認知地串聯動手完成此一技術。

**四階段臨床技術教學** 另外皇家外科學院Rodney Peyton醫師也提出一項四階段臨床技術教學法供參考如下:

  1. 教師操作示範: 教師以正常速度示範,不需說明及分析技術步驟。
  2. 教師解構分析: 教師再次進行操作示範時,教師需配合此技術的分解步驟及其說明。
  3. 學員理解練習: 教師第三次進行操作示範,令學員同時進行技術步驟說明。
  4. 學員操作演練: 學員進行操作演練,併令學員配合技術步驟說明。
       四階段臨床技術教學法重點在臨床教師需要把技術解構成多個步驟,並要求學員複誦出這些步驟說明,最後讓學員有機會練習並給予糾正或回饋。

       在使用利用四階段臨床技術教學法時,其中的教學過程,我們還可以應用教學三結構,即設定(Set)、對話(Dialogue)、結束(Closure)。應用如下:
* 設定: 教師是否能夠先了解學員的先備知識,例外先問學員:你們知道這個技術...?或是說看看這個技術的....? 另外還要考慮教學的環境,例如學員是否應該站在教師的背後或對面來學習?是否考慮學員的慣用手是左手或是右手?是不是所有的學員都夠近而看的清楚教師的示範?
* 對話: 教師是否能將整個技術解構成多個適當大小、適合學習的步驟? 是否能將這些步驟以口述的重點來代表? 是否能於教學中進行有效的回饋? 是否能直接觀察學員的表現而糾正錯誤? 教師的說明是否清晰,內容太多或太少?
* 結束: 是否能有效的、客觀的評量學員是否對此技術以學會? 是否能為此技術學習總結? 是否能將此技術的學習進行延伸介紹? 例如衍生至相似的技術或不同環境下的技術操作重點提示?

          一般來說在時計的臨床或床邊教學活動裡,很少能有四位真實的病人同時讓我們依步驟一一進行四階段臨床技術教學法。但是每一個步驟都有它的意義及重要性而無法輕易省略,所以我們必須知道如何利用模型或是影片來輔助教學。舉例如下:在操作示範階段,教師可以在真實病人上操作一次,要確認學員能仔細觀察到每個重點過程。第二及第三階段的解構分析及理解練習階段裡,教師可以在模型上進行操作示範、技術步驟分析及說明,而我們發現利用預先錄製的示範影片在前三個階段教學也是一個好方法。如果學生人數很多,第一及第二階段可以用示範影片進行大團體授課,而第三及第四階段則可採用小組教學及一對一直接觀察來回饋及糾正每位學員。

        最後當臨床教師評估自身對於學員的技能教學活動時,可以以下列幾點來做自我及教學活動的審視

    • 臨床教師是否能在教學前向學員解釋此技能的應用及重要性?
    • 臨床教師是否能在教學前向學員說明學員學習後的預期結果?
    • 臨床教師是否能應用類似前述皇家外科學院Rodney Peyton醫師四階段臨床技術教學法之精神來教學?
    • 臨床教師是否在教學活動裡,向學員解釋技能時使用清楚明確的辭彙,避免使用隱諱的術語?
    • 確認學員是否能清楚臨床教師的解釋。
    • 確認學員是否能有實際練習技能的機會。
    • 確認學員是否能有發問的機會。
    • 臨床教師是否能用嚴謹的評量標準來評估學員對於此技能的學習結果?

       練習成就完美是不變的定律,經過四階段的教學,學員將從”認知但無能力”進入”認知且有能力”,從此之後,惟有不斷的練習才能更進一步達到技術完美的境界。

參考文獻

1. Bogg J, Gibbs T, Bundred P. Training, job demands and mental health of pre-registration house officers. Med Educ 2001; 35: 590-595.
2. Wall D, McAleer S. Teaching the consultant teachers: identifying the core content. Med Edcu 2000; 34: 131-138.
3. Kneebone R. Simulation in surgical training: educational issues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Med Educ 2003; 37: 267-277.
4. Marel M, Lyon P, Field M, et al. Clinical skills in early postgraduate medical trainees: patterns of acquisition of confidence and experience amount junior doctors in a university teaching hospital. Med Edcu 2000; 34: 1013-1015.
5. Walker M, Peyton JWR. Teaching in theatre. In: Peyton JWR, edit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medical practice. Rickmansworth, UK: Manticore Europe Limited, 1998: 171-180.
6. Peyton JWR. The learning cycle. In: Peyton JWR, edit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medical practice. Rickmansworth, UK: Manticore Europe Limited, 1998: 13-19.
7.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2004, Teaching skills for community based preceptors,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Faculty of Medicine, pp 26 – 27
8. Fiona R Lake, Gerard Ryan. Teaching On the Run: teaching tips for clinicians. The 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 3rd print in 2011; 15-18
9. 李石增等著 臨床能力評量指引 第二版 第10章 操作型技巧之直接觀察評估法 台灣愛思唯爾 2013.04

◎全院性演講
 
●時 間:103/08/01(星期五)上午 07 : 30 至 08 : 30
  ●地 點:第一會議廳(復健大樓1F)台北院區同步視訊
  ●主講人:周文其醫師、蔡駿逸醫師、黃郁絜醫師、范綱行醫師、翁世樺醫師
  ●主持人:孫建峰教授
  ●講 題:臨床病理討論會

◎全院性演講
 
●時 間:103/08/20(星期三)上午 07 : 30 至 08 : 30
  ●地 點:第二會議廳(醫學大樓1F)台北院區同步視訊
  ●主講人:曾育裕教授
  ●主持人:葉森洲副院長
  ●講 題:醫療糾紛法律責任與未來可能之發展

◎全院性演講
 
●時 間:103/09/5(星期五)上午 07 : 30 至 08 : 30
  ●地 點:第一會議廳(復健大樓1F)台北院區同步視訊
  ●主講人:李明勳醫師.張志丞醫師.盧章智醫師.方谷豪醫師.黃彥霖醫師
  ●主持人:孫建峰教授
  ●講 題:臨床病理討論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