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庚婦產通訊--第47期
 
中醫之於治療痛經相關疾病的幫助

中醫部婦兒科主任 陳建霖醫師

        中醫有句諺語:「寧治十男子,莫治一婦人。」意思是婦女除了一般臨床內科疾患外,又有經、帶、胎、產等特殊病變,其複雜性甚于男子數倍。也就是中醫婦科除了一般內科外,更著重懷孕前的調經(而調經則是治療不孕症的首要工作);懷胎時重母子調養;產後則重視調理身體,以恢復平時的健康;以及生殖器官發炎的治療。所以對月經相關病症的治療,是中醫婦科學最基本的一環。

        傳統醫學對人體的病痛是採「全方位」的考量,凡是患者的抱怨,不論是肉體上的苦楚或是精神上的鬱悶,都是醫者在診治疾病時的重要依據。中醫強調的是「女子以血為本」,講究的是「氣血調勻,臟腑安和,衝任通盛」。治療時要辨病證以定病機,適病機以處方藥。所謂證,即針對病人所表現的各種症狀,根據中醫的理論,分析歸納出主要證型,再依此證型,推敲其發生的可能原因,與可能的後果,然後據此處方用藥。用藥的有效與否,決定於辨證型與斷病機的正確程度,以及相應藥物的適當與否。就像射箭一樣,要達到滿分,箭很重要,但靶標的方向正確,才是最基本的。所以患者能正確適當的表達症狀,對治療的效果,有很重要的影響。中醫所不同於西醫者,在於中醫非常重視,也必須重視,病者的自身感覺。

        中醫門診中常見的婦女病有月經病(包括閉經、痛經、經前症候群、更年期症候群、量或週期的異常……等),帶下、胎前產後諸症,不孕症,以及婦科癌症的治療與保健等。對這些問題,中醫是如何診治的呢?

        例如對痛經的治療,除了首先要分清楚是原發性痛經,還是由其它疾病所引起的繼發性痛經(例如子宮內膜異位症等,這方面通常要借助於西醫的幫助),這對於決定採取的治療方法與方向,以及治療的預後很重要。中醫將痛經病證約分為五型,即:

  • 氣滯血瘀

        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拒按,或伴乳脅脹痛,經行量少不暢,色紫黑有塊,塊下痛減,舌質紫黯或有瘀點,脈沉弦或澀。治方選用膈下逐瘀湯。

  • 寒濕凝滯

        經行小腹冷痛,得熱則舒,經量少,色紫黯有塊。伴形寒肢冷,小便清長。苔白,脈細或沉緊。選方用溫經湯。

  • 肝鬱濕熱

        經前或經期小腹疼痛,或痛及腰骨底,或感腹內灼熱。經行量多質稠,色鮮或紫,有小血塊。時伴乳脅脹痛,大便乾結,小便短赤,平素帶下黃稠。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選方用龍膽瀉肝湯。

  • 氣血虧虛

        經其或經後小腹隱痛喜按,經行量少質稀。形寒肢疲,頭暈目花,心悸氣短。舌質淡,苔薄,脈細弦。選方用聖愈湯。

  • 肝腎虧損

        經期或經後小腹綿綿作痛,經行量少,色紅無塊。腰膝酸軟,頭暈耳鳴。舌淡紅,苔薄,脈弦細。選方用歸腎丸。

        由此可以看出,中醫在治療月經病的時候,要考量的是經期的準期與否? 經量的多少,經血的顏色,經血質的稠、稀及有無血塊,還有經期時有無腹痛,怎麼痛﹖是脹、墜、刺、收縮……﹖腰酸嗎﹖等等。醫生還要觀察病人舌苔及脈診的變化。所以有的病人有刷牙並刷舌頭的習慣,如果您要看中醫,最好那天就不要刷舌苔。也難怪有人戲稱,來看病都要帶小抄(因為要記錄經期以及有什麼不舒服)。

        華人約佔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累積兩千多年的智慧結晶以繁衍族群的用藥經驗延用至今,自有它珍貴之處。中西醫對病體的著眼點不同,治療上也各有千秋。中西醫能合作,追求辨病與辨證的結合,使患者一方面能有客觀的檢查和處置,一方面又能配合體質的調理,以達最大的療效,會是患者最大的福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