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庚婦產通訊--第47期
 
建立醫病夥伴關係增進病人安全

林口生殖內分泌科 黃尚玉醫師

        積極正面的醫病互動需建立在如同夥伴關係的基礎之上,進而開啟雙方有意義的對話模式。治療計畫本身應以病患為主軸。藉由傾聽病患的需求,主動與之對談,強化彼此的互動模式,不但能提高病患對於醫療品質的滿意度,也能夠大大維護病患就醫時的安全性。這對於繁忙的門診醫師不啻是一大挑戰。然而,透過資訊的分享,提供健康衛生教育,落實告知後同意,加強用藥安全,鍥而不捨的追蹤,和諧的醫病關係乃能在彼此之間醞釀開來。

資訊分享

        病患的職責,在於提供醫師充足詳實的資料,幫助醫師作出正確的診斷和擬定合宜的治療計畫。然而民眾的文化水平不一,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有系統的描述出自己的病史,這除了有賴於未來在大眾健康教育上再扎根加強之外,醫師也應扮演起誘導者的角色。在詢問病史時,應多以開放式的問題為開端,引導病患說出相關的事實,讓病患在放鬆而且安心的情況下勇於提出問題。除此之外,對於病患本身的過敏史,過去開刀和住院的原因及其經過;平時個人藥物的使用情形,也要一而再、再而三的詢問,目的在於強調這些病史對於診斷和治療的重要性,那麼病患在下次看病時,就可以試著主動告知醫師相關的訊息。

健康衛生教育

        醫病溝通的基礎,在於雙方都具備聽懂對方在說什麼的能力。當病患無法了解醫師所說的話時,對於醫囑的遵照度自然就降低。如果醫師在解釋病情時,總是夾帶著專業術語,間或穿插著英文單字,這對一位只能聽懂閩南語或客家話的阿媽來說,豈不是活生生的火星文,有聽沒有懂。所以,醫師在與病患對話的過程中,應盡量使用醫學白話文;用非專業性的名詞,甚至是俗語來加強解釋。每次提供給病患的醫療訊息也應簡單扼要。醫師可以再三的強調最重要的部分,甚至是請病人覆述方才所提供的訊息,藉此確定病患是真的了解醫師所說的話。

告知後同意

        告知後同意的白話文叫做解釋清楚後再做決定,這是一個具有實際意義的過程,而非只是形式上的作業。身為病患的夥伴,醫師有義務而且也很熱心於告訴患者醫師所想的事情,所關心的議題,覺得必要的措施,可以採取的方法,以及相關的負面訊息。病患在經過醫師的解釋之後,對於病情的診斷,醫師所建議的治療計畫,可能伴隨而來的併發症,以及還有哪些替代方案…等都應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這不但能增進醫病關係的和諧,減少不必要的醫療紛爭,也能藉由以病患為主的治療計畫來增加病患對於治療的配合度。坊間有許多視聽教材和書面資料可以用來協助和加強解釋的效果,然而,那種人與人之間的言語上的溝通是無法被取代的。解釋的過程勢必花費許多的時間,大家都希望能藉由制度面來提供更多的誘因,讓忙碌的臨床醫師們更樂於耕耘於此。在未來,告知後同意的過程也許將納入醫療常規行為之一,需在病例中詳盡記載其過程。

用藥安全

        醫藥分業的美意,在於藉由更精細專業的分工來提升病患用藥的安全性。其中,藥物使用諮詢應是努力發展的一大方向。病患在使用藥物之前,都應該了解使用藥物的原因,使用方法,服用時間,可能的副作用…等等。此外,當病患不只服用一種藥物時,醫師在開立處方簽上更要詳盡回顧其他用藥史,並小心藥物之間的交互作用,以免降低藥效,甚至增加毒性。另外,我們亦應鼓勵病患隨身攜帶個人用藥的明細,以便隨時出示給之後診視的醫師。

追蹤

       雖說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但在醫療事業上那可不一定。醫師除了要主動追蹤病患的檢查和檢驗報告之外,也要鼓勵病患主動詢問檢查結果。硬體上可藉助電腦系統或是個人記事本作一登錄。醫師在安排任一檢查時,也應給病患一個預期可以知道結果的時間,讓他們有最慢什麼時候要知道的心理準備。

結論

        醫師成為病患的夥伴,多多與其溝通,可以促進病患對於醫療的滿意度,增加診斷的正確性,促進病患對治療計畫的配合意願,並且大大提高病人安全。這不單單只是醫師的責任,全體醫療體系的工作者,包括護理人員,醫事助理..等等皆應視其之為己任。畢竟,我們所關心的,是希望病患走出醫院大門時,都是帶著健康的身體和滿意的心情。只要能達成此一目標,我們花再多時間和精力也都是值得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