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庚婦產通訊--第45期
 
人工協助生殖倫理之我見

林口院區副院長 宋永魁 教授

倫理學與人工生殖

        倫理是有關道德的研究,仔細而有系統地思考與分析道德的決定與行為,這又如何幫助醫生處理人工生殖所帶來的衝激呢?人工協助生殖新技術把生殖與性分開,孩子可能與父母的血緣關係也切開,胚胎地位、性別議題等,引起倫理層面的疑慮。

        在處理人工生殖新技術的醫療人員必須由社會觀點、法律觀點、倫理觀點去理解與處理每日的醫療工作。

現實問題

  • 知情同意

        告知同意是以公正、完整告知受術夫妻人工協助生殖的一切結果與風險,協助他們做出人生抉擇。對成功率大家比較去強調,而忽略了失敗率,成功率也因年齡、個人條件不同,各個施術中心、或施術方法自然也不同,因此要個別化去表示成功概率。

        如想知道整體成功率在網路上,政府公告往上可查到各國或中心的成功率。 

        在目前新聞媒體、網站過度渲染下,個人正確的成功概率須要應用資訊方式提供病人很多的資訊,以供患者做出決定。

  • 接受治療的機會

        不孕症是一種疾病,可是健保局、社會並不很重視它,也無給付,生育權有被忽略的今天,要確保人們取得醫療上的必要,適切的治療是一大難題。生育最大的敵人是年齡,晚婚又是時尚,人工生殖費用負擔高,沒有補助是令不孕夫婦面臨經濟負擔而拖延生育時機。不孕症醫療人員或一般醫師要加強衛教,對不孕夫婦提出最佳時機去面對事實。一般而言,年輕時成功率高,低效率的人工受精不應有超過6次以上的情形,單給排卵藥的醫療不能解決問題。

        無效率的用排卵針劑也是造成金錢的浪費,應在合適時機早點作人工協助生殖。

        另一方面,政府在制定人工生殖法之外,對人工生殖治療的推行應考慮部分補助或幾次補助,來解決目前生育下降的問題。

  • 生育商業化

        精卵的捐贈已有明確的規範,捐贈者的補償費用也有公定價格,執行面對雙方都要保護。匿名的捐贈資料是人內心交戰的事,國家精子庫是迫切需要設立,父母如何告知是一個未解決的問題,精卵不可以買賣方式進行。

  • 家庭成員關係

        兄弟姊妹之間的精卵捐贈已被禁止,死後授精也是不可以。人工生殖孕育的子女,可能是無血緣關係,胚胎也可進行基因診斷,性別選擇也是可能的。一般法規是禁止胚胎植入前性別選擇,社會文化、病人家屬的壓力是常見,如何合理勸止,是很麻煩的事,臨床上防止產前孤兒的發生,父母雙亡後胚胎要燒毀。

        代理孕母是被禁止,這衍生的問題目前尚未發生,也許有一天會有代理孕母法律的制定,屆時實行的細則也會公佈。

  • 產前孤兒

        目前冰凍胚胎在各中心有許多,冰凍的年限,目前是以10年,某些國家規定5年及燒毀的機制也都公佈在人工生殖法上。如何確實執行,愈來愈重要。胚胎也不可以捐贈給他人,可以捐贈做研究幹細胞用。

  • 研究

        胚胎研究、新科技、幹細胞等試驗階段的新技術,在醫生還未了解,它們仍是實驗性質時,不應用於臨床醫學。主事者應明確釐清這些醫療程序,一旦有效但未成為醫療技術前應留意風險,不要把病人的權益凌駕學術、商業的利益上。

生命始於何時?

        有人認為生命起自受精那一剎那,也就是受精卵。而有義大利天主教法律規定只能1次受精3個卵,其他的卵全部要冰凍起來,而造就義大利凍卵技術超前。英國倫理觀 點,受精未逾14天的胚胎可以進行研究。有人認為腦波反應就是生命的開始,有人認為生命始於胎兒形成之初。

        從人類發展學角度看受精卵到胎兒形成過程中,生命並非只是組織器官,生命有意識,也就是佛法的心法與色法兩者組合而成,因此佛教生命觀是雕母胎至四十九的胚胎「似人」,也就是受精著床7周左右超音波下可見心臟跳動了。

性別議題

        人類的幾個議題是階級、種族、性別。性別是社會的大議題。過去世代,女性有了工作、教育、經濟的成就,生育子女為人母的角色有可能改變,單親懷孕生子在先進國家不少見,將是社會挑戰。

結論

        如何合乎理學來應用人工生殖科技對治療不孕症的未來,醫護人員是新的挑戰。來尋求協助的大部分是女性,我們不能忽略她們的丈夫也要一起接受衛教。醫學新領域有潛在的危險風險,施術前告知同意要正確公平,治療要掌握時機,對失敗者要特別花時間去安撫,追究可能的原因,鼓勵他們,協助他們減少壓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