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庚婦產通訊--第44期
 
「十三行博物館」之旅

張沁雯

 

  從林口經由八里往淡水的路上,總會看到許多往「十三行博物館」的路標,心想:一定要找個時間來此晃晃,順便想知道這個「行」到底該怎麼念,而今天一群好友總算實現了我的小小願朢。

  隨著路上的指標,嗯…還蠻好找的,馬上就看到了位於台北縣八里鄉的十三行博物館,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鯨背沙丘」,不過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自己太沒藝術天份,怎麼看都看不出來,若沿著階梯爬上平台,還可以遠眺海岸風光,並且還能看到台塑的儲油槽,每個都有海豚圖案呢!在鯨背沙丘右側傾斜的建築則是「考古八角塔」,這些博物館建築於2002年榮獲「台灣建築獎」首獎哦!

  先來說說這個博物館的歷史吧!於民國46年地質學者林朝綮勘查後定名為十三行遺址,但為什麼稱為十三行呢?根據考古學習慣,史前遺址的命名大多採用發現地最小地名,而遺址所在地台北縣八里鄉頂罟村的別名為「十三行莊」;又相傳在清朝時,這裡曾是重要的貿易商港,有多達十三家行郊在此經商,所以大家就將這裡稱做「十三行」,但也學者主張「十三行」應是原住民地名漢語音譯的結果(看到這裡,原來要念ㄏㄤˊ,就等於商行的「行」)。後來經由考古學者陸續發掘出許多代表性的文物,十三行人為距今1800年至500年前台灣史前鐵器時代,其人種可能與平埔族凱達格蘭族有關,其代表性文物為人面陶罐;在民國79年時,因為當時政府計畫在此興建八里污水處理廠,為搶救十三行遺址而興建十三行博物館,所以這裡的污水處理廠的外觀皆為陶罐造型,非常特別。

  博物館的入口,代表著山與海的交會處,也就是這座連結過去與現在、代表時間軸的八角斜塔,並影射了毀壞的遺跡與無法還原的歷史真相,因全館台陷於地下1.5公尺,所以入館前需經歷一段向下斜伸的坡道,象徵著走入考古學家發掘的地下寶庫;而館內,介紹著發現遺跡、搶救遺跡的始末,並描述了十三行人的食衣住行、習俗及工藝等。

  其中最令我記憶深刻的則是位於四樓的時光空橋,它位於八角塔的四樓,角下踩的是一透明的空橋,往下俯瞰能看到模擬考古場地的全景,而且每走幾步,地上也標明了環境及歷史的變遷,空橋的盡頭還能看到觀音山一級古蹟大坌坑遺址,風景很美喲!最後再延著時光走廊步出博物館,很有意義呢!在經歷了此次的探訪後,才知道原來考古並不是隨意的挖掘,而是有一定的比例大小往下挖,而且要秉著極大的細心及耐心才能完成的。下次經過八里,不妨來也此停佇片刻,相信也會有極大的收穫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