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庚婦產通訊--第40期
 
生殖泌尿道脫垂的物理治療

遲舒云 前婦產部物理治療師 目前台大物理治療學研究所進修中

  針對症狀與脫垂的嚴重度,婦女生殖泌尿道脫垂治療,有外科手術或是保守治療兩種。一般而言,嚴重脫垂較適合外科療法,但物理治療是保守治療中有別於子宮托的另一選擇。物理治療的目的,藉由治療師指導病人自主肌肉收縮運動與行為改變,減少症狀的不適,並避免脫垂進一步惡化。

  骨盆底肌功能重建的物理治療,首推骨盆底肌運動訓練。它適用於應力性尿失禁、骨盆器官脫垂、骨盆疼痛與解便功能障礙的婦女。臨床上治療師透過陰道指診,教導病人正確肌肉收縮運動,並根據評估的肌力、耐力的結果給予適當的治療參數,密集訓練持續三個月。如此整體骨盆底肌才會提升至穩定狀態。如果病人一開始無法正確收縮、或是力量太弱,則可搭配生理回饋或是電刺激治療,提升學習的動機與效率。

  骨盆底肌訓練主要兩個效果機制為:(1) 學習在腹內壓增加之前或同時,自主骨盆底肌收縮避免骨盆底下降;(2) 經過肌力訓練增加骨盆底結構的強度;因此許多治療者認為針對輕度脫垂婦女,教導骨盆底肌運動,來減輕症狀及延緩惡化。但是目前沒有臨床實證支持這個論點,唯一一篇(Piya-Anant et al.2004)對於嚴重脫垂婦女顯示骨盆底肌訓練正向改善的效果,因此我們需要更多的實證來評估骨盆底肌運動訓練,對於生殖泌尿道脫垂的治療、預防效果。

  除了肌肉收縮訓練,生活型態的重建與行為改變治療,亦可避免、改善脫垂的症狀;首先注意體重,避免過重、肥胖;減少搬舉重物、長期站立、慢性咳嗽等增加腹內壓的活動,訓練正確的姿勢維持腹壁週遭肌肉的張力,降低下背痛、腹部鬆弛的發生外,避免骨盆底受到過度壓迫。遇到搬舉重物、咳嗽的動作時,學會先收縮骨盆底肌抵抗腹內壓增加;假使有便秘的問題,日常生活中注意纖維質的攝取,飲水量充足,並學習促進排泄的姿勢與技巧,避免肚子過度用力的方式解便。以上都是降低骨盆底負擔的方法。

  物理治療的介入,既無術後的副作用,醫療花費也較低。對於輕度骨盆底鬆弛症狀者,通常會選擇作為第一線的治療。骨盆底肌運動訓練對於應力與混合性尿失禁已證實有效,然則對於生殖泌尿道脫垂,我們仍需要更多的試驗,來證實什麼是適當的運動訓練參數及此種治療對預防脫垂的功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