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庚婦產通訊--第40期
 
骨盆鬆弛的發生、診斷、分類

林口院區 梁景忠 醫師

脫垂的發生

  根據美國歐森(Olsen)對十五萬名二十歲以上婦女的脫垂與尿失禁手術調查後指出:有11﹪的婦女一生中會接受一項以上的骨盆腔臟器脫垂或尿失禁手術,而手術後仍有29﹪在往後需要接受再發生脫垂的手術。造成骨盆腔臟器脫垂或尿失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被確認的病因有:停經、懷孕與生產、骨盆腔臟器手術、便祕、先天與神經病症。其他有關因子還包括:年齡、會陰切開術、肥胖、運動與粗重工作,罹患結締組織以及慢性呼吸道疾病。生產與停經被認為是最重要的病因,當骨盆組織經過生產的受傷,或是年老的萎縮,使得神經分佈、結締組織,與肌肉力量不再有正常的功能,於是出現骨盆腔臟器脫垂,包括膀胱、尿道、子宮、小腸以及直腸脫出。

  至於造成需要再次手術的主要理由可能有:手術前評估並沒有將生殖道所有異常的地方找出來,修補時自然做得不會完全;修補陰道的某部位有可能會引發他處出現脫垂,比如在做某種膀胱懸吊手術後,就常會出現小腸脫垂;修補的方法不夠牢靠;手術後修補的部位出現感染或血腫。另外,骨盆底神經分佈的完整性與肌肉力量是否正常都是決定手術能否有長期成功的重要因素。

如何診斷

  由於骨盆腔臟器脫垂的部位會出現特定的症狀,比如嚴重的脫垂常有下墜感、陰道或會陰疼痛或出血、陰道出現突出物以及下背痛。對膀胱的壓迫會出現頻尿、尿急、解尿不乾淨、解尿困難,甚至解不出來;對直腸的壓迫會造成便秘,另外也常造成陰道乾澀而有性交困難。依據病人的主訴以及檢查者引導式的詢問,初步就可以分辨病人是否患有脫垂與漏尿的合併症狀,再利用單葉的陰道檢查器仔細從尿道、膀胱、子宮、子宮頸、小腸、直腸、會陰與肛門,一路檢視下來以了解那些地方出現脫垂。許多醫師會替嚴重的骨盆腔臟器脫垂病患安排術前的尿動力學檢查,因為這類病患的尿道受到脫垂壓迫的影響而沒有出現漏尿的情況,一旦脫垂的部位在手術後解除了,繼之而來的漏尿可能會成為病患與醫師之間誤解的起因。

嚴重度的分類

  嚴重度的評估對研擬治療計劃很重要,同時也可以當做治療效果追蹤的參考。以往大多數的醫師經常採用所謂halfway grading system的分類方法,也就是子宮頸或子宮頂掉到陰道一半為第一級;掉到陰道口為第二級;掉到陰道口外為第三級;連子宮体都掉到陰道口外為第四級。這種估測的方法雖然簡單,卻是不客觀且重做性(reproducibility)差。1996年國際尿失禁學會(ICS)發表一種比較客觀的脫垂定量系統(POP-Q,也就是在一個九宮格的記錄表內填上代表九個生殖泌尿道的位置,再依據脫出的情形區分成零到四共五期,幾年下來已經被多數婦女泌尿科醫師接受。文獻上報告POP-Q系統無論在不同的檢查者(interobserver 或是單一檢查者多次操作時(intraobserver)都有很好的重做性,因此有人利用此種系統對手術前後,懷孕期間以及產後6週之間骨盆腔臟器脫垂的變化做研究。在沒有更準確、更便利的評量方式被採用前,治療骨盆腔臟器脫垂的醫療人員都要對POP-Q系統有所認識Aa:前陰道壁距離尿道口3公分處;BaAa點至陰道前穹窿之前陰道壁最脫出處;C:子宮頸或子宮頂;D:陰道後穹窿;Ap:後陰道壁距離陰道口3公分處;BpAp點至陰道後穹窿之後陰道壁最脫出處;Gh:陰道開口;Tvl:陰道長度;Pb:會陰長度。 前六項變數有正負號,後三項則沒有正負號;正號表示臟器脫出陰道口,負號表示臟器仍然在陰道口內。

參考文獻

  1. Olsen AL et al: Epidemiology of surgically managed pelvic organ prolapse and urinary incontinence.? Obstet Gynecol 89:501-6, 1997.
  2. Liang CC et al: Pessary test to predict post-operative urinary incontinence in women undergoing hysterectomy for prolapse. Obstet Gynecol 104:795-800, 2004.
  3. Liang CC et al:? Correlation of pelvic organ prolapse quantification system scores with obstetric parameters and 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 in primiparae postpartum. Int Urogynecol J 2006.
  4. Bump RC et al: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erminology of female pelvic organ prolapse and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Am J Obstet Gynecol 175: 10-17, 1996
  5. Hall AF: Interobserver and intraobserver reliability of the proposed 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 Society of Gynecologic Surgeons, and American Urogynecologic Society pelvic organ prolapse classification system. Am J Obstet Gynecol 175:1467-1471, 1996
  6. Vierhout ME: A comparison of preoperative and intraoperative evaluation of patients undergoing pelvic reconstructive surgery for pelvic organ prolapse using the pelvic organ prolapse quantification system. Int Urogynecol J 17:46-49, 2005
  7. O’Boyle AL: Pelvic organ support in nulliparous pregnant and non-pregnant women. Am J Obstet Gynecol 187:99-102, 200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