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庚婦產通訊--第38期
 
唐氏症篩檢的世界新趨勢

林口院區 蕭勝文 醫師

   唐氏症(昔日稱之為蒙古癡呆症)係指人類第21對染色體多了一個。此異常的胎兒雖會存活,但其畸形和智能障礙會衍生家庭與社會問題。據統計結果顯示,高齡產婦(年齡34歲以上)與唐氏症有密切關係,年齡愈高,生出唐氏症兒的機率愈大。然而只有20%唐氏症發生在高齡產婦,其它80%唐氏症胎兒將出生在小於35歲的年輕孕婦。現代工商業科技越發達,婦女有越來越晚婚的現象,因此更應正視此嚴肅的問題。

  昔日台灣出生率高時每年大約生出400名唐氏症兒,雖然自83年起開始全面推廣實施孕婦懷孕第二孕期唐氏症篩檢,檢驗母親血中甲型胎兒蛋白與人類絨毛膜性腺激素來篩檢唐氏症,以及母親年齡大於35歲者施行羊膜穿刺術,並應用於婦產科領域做為產前篩檢胎兒神經管是否缺損畸形,以胎兒足月時母親年齡滿35歲之妊娠中期的唐氏症發生率風險值1/270為標準,如果算出來風險值高於此值,則建議孕婦實施羊膜穿刺術檢查染色體,十多年以來篩檢結果之統計,其偵測率大約50-60%,也因此減少許多的唐氏症兒到來。

  今年年初,在徐振傑理事長與趙安祥主任鼓勵下,前往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附設醫院進修,跟隨Nicoladies教授學習一個月,除了看到各種異常胎兒超音波診斷技術,侵入性診斷與胎內治療之外,最重要的,在經過筆試與實際個案操作之後,順利取得英國胎兒醫學基金會認可的超音波執照,與風險評估計算軟體,這包含了胎兒頸部透明帶測量與鼻樑骨偵測的兩項認證。除了與國際接軌,回國之後在鄭博仁主任指導下,隨即將這套系統建立在長庚的平台,五個月內也收集了近三百例第一孕期唐氏症篩檢個案,初步發現亞洲人的資料跟歐洲人還是有些微差異,因此在算風險評估的時候也要考慮人種不同的因素。鄭醫師更認為,將來收集台灣各大醫學中心的初步資料,我們就可以建立台灣自己的資料庫,用來計算唐氏症篩檢的時候也會更加準確。

  今年五月底前往日本京都參加第13屆國際產前診斷大會,會議第一天的重點就是唐氏症篩檢的新趨勢,自從去年十一月份國際知名醫學雜誌【新英格蘭期刊】,發表了一篇唐氏症篩檢文章,結論提到第一孕期唐氏症篩檢的重要。所以以往在第一孕期唐氏症篩檢抱持保留態度的美國,這次大會演講有了很大的轉變,美國學者提到各種唐氏症篩檢排列組合的比較,發現組合式篩檢(包含第一孕期超音波與第二孕期四種血清)最好,可達到95%的偵測率,接下來就是第一孕期頸部透明帶加上血清,也有88%以上的偵測率,最差的是單純的第二孕期四種血清偵測。而英國學者的結論為:

  1. 不管是哪種方式的唐氏症篩檢,加入第一孕期才會達到高的偵測率。
  2. 胎兒頸部透明帶是第一孕期超音波下的最佳唐氏症篩檢指標。
  3. 胎兒頸部透明帶檢查最佳測量時間為11週。
  4.  

  台灣目前全面性的第二孕期母血篩檢(兩個血清項目),偵測率大約只有五成到六成,我整理了本院七年來母血篩檢的資料,發現在3.3%偽陽率之下,唐氏症偵測率只有五成,所以這幾年來在婦產科醫師的努力下,活產唐氏兒已經大幅度的降低,但降到一定程度之後也就維持每年約40位唐氏兒在台灣出生。比較過世界各國的作法與趨勢,醫界如果只有維持傳統的唐氏症篩檢是不足夠的,目前在周產期醫學會徐振傑理事長的推行之下,不久將來會成立台灣胎兒醫學基金會,慢慢走向第一孕期唐氏症篩檢與組合試篩檢,來提高偵測率。

  身為婦產科醫師,我們應該讓民眾更加了解各種檢查的優缺點,讓現在生產數降低情況下,有更高的醫療品質,提供臺灣孕婦女身心更佳的服務,造就更健康的家庭與社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