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庚婦產通訊--第35期
 
遺傳基因診斷

嘉義院區講師 王晟鑌醫師

篩檢數字的迷思

  現行產前檢查,當唐氏症篩檢得到機率比35歲高齡產婦的機率還高時(目前定為1/270),屬於唐氏症高危險群。處理原則和35歲以上高齡產婦一樣,一律建議執行羊膜穿刺。在婦產科門診中,常可聽到做完唐氏症篩檢的媽媽們,焦急地問道:「醫師,我的機會是1/200,怎麼辦哪?要不要再抽一次血天啊!抽羊水會傷到胎兒,太可怕了,我不要!」也有人問道:「先生啊!我的細1/400,這樣接近,有要緊唔?」無論正常與否,唐氏症篩檢仍讓媽媽心中有許多疑惑。

  要打破數字的疑惑,首先我們需了解的是篩檢的本質。篩檢常是一種間接的方法,通常要求安全、便宜且方便,適用於大多數人,用來找出較有可能出問題的族群(高危險群),準確性較低,篩檢出來的高危險群不代表必然出事,低危險群偶而也會有漏網之魚。而醫學上的診斷,要求準確性要高,但通常是有侵犯性,或較昂貴,或較危險的方法,無法讓大多數人來採用,只適用於高危險群。舉一耳熟能詳之例:大家熟知的婦女抹片檢查,就是子宮頸癌的篩檢。但抹片篩檢發現有細胞變性,不代表必然得了子宮頸癌,還得進一步做子宮頸錐狀切片檢查,經由病理判斷,癌症診斷才能確定。同樣的,不論是早期唐氏症篩檢,第二期唐氏症篩檢,或是超音波篩檢,目的都在界定出唐氏症或染色體異常的高危險群,本身無法確定是否真為唐氏症或其他遺傳疾病,仍待醫師接著選擇某一產前診斷方式,來做最後的確認。

現行產前診斷方法

  瞭解了唐氏症篩檢的意思,侵犯性的診斷步驟可能仍讓高危險群的母親卻步。以下分析各種產前診斷方法的優缺點與危險機率,供各位準媽媽參考。

  1. 羊膜穿刺術amniocentesis
    羊膜穿刺術是最常採用的採檢步驟。在懷孕十五週以後,經由腹部穿刺,進入子宮腔抽取羊水,經培養其中的胎兒細胞後取得染色體觀察。由於此時胎兒器官分化已完成,羊水量也足夠(15週約有150~200cc羊水),若再輔以超音波監視定位,對胎兒不易造成直接傷害。
    併發症並不多見,可能出現的有感染、羊水洩漏或破水、早產、流產…等,出現機率在千分之2~8之間。至於一般人所害怕的對胎兒的傷害極為少見,可能導致誤差的因素為:母體細胞污染,或是培養造成的人為誤差(偽鑲嵌型)
    現今由於細胞培養成功率提升、超音波定位準確,以及懷孕早期唐氏症篩檢的應用,也有人嘗試懷孕十五週之前(懷孕早期)做羊膜穿刺,以便更早能發現染色體異常。不過比起十五週之後的檢查,早期羊膜穿刺併發症要多出2~4倍,若週數早於十三週,細胞數太少,培養失敗風險明顯增加,故目前採用的人為數尚少。
  2. 絨毛採樣法chorionic villus sampling
    於懷孕九至十二週,經腹部或陰道採取胚胎絨毛膜(將來要發育成胎盤的地方)做細胞培養。有某些醫學中心報告,若採樣週數於九週或更早,將使胎兒發生四肢畸形機會明顯增高,但歐美多數醫學統計仍認為,整體而言絨毛膜採樣併發症機率只略高於羊膜穿刺,仍是可以採用的方法。
  3. 臍帶血抽取法cordocentesis
    懷孕第二期後,直接自胎兒臍帶抽取血球細胞。此法優點在直接獲取胎兒細胞,不易有培養失敗或母體細胞污染的風險,但危險性較前述二法高,流產機率在1.6~3%之間,一般適用在胎兒有特殊疾病風險時(免疫缺乏疾病、血球或血小板、凝血因子疾病)直接偵測用。
  4. 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
    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PGD)是將體外受精的胚胎,利用顯微操作技術,成長到6~10個細胞階段時,將單一胚葉細胞(blastomere)切片取出其中一個細胞來做染色體分析。將單一胚葉細胞固定之後,進行螢光原位雜交法(FISH)PCR診斷最常見的幾種疾病,最近亦有人開始使用微陣列基因晶片(microarrray),可診斷的疾病種類更多。此方法適用於接受人工生殖的胚胎,可在植入前判定有無常見的幾種染色體疾病,避免植入後,至懷孕中期才發現染色體異常的悲劇。特別是父母本身染色體有平衡性轉位(balanced translocation),經常導致習慣性流產,經由胚胎著床前診斷篩檢胚胎細胞,可大幅降低流產率。
    此法的缺點在,只取一個胚葉細胞來檢測,可能會遺漏診斷鑲嵌型(mosaicism)遺傳疾病(最常出現的鑲嵌形遺傳疾病為透納氏症,Turner’s syndrome)。另一個讓人好奇之處,是胚葉細胞切片後,會不會造成胚胎著床問題、胎兒發育、懷孕過程併發症、以及新生兒罹病率或死亡率的增加?至目前為止,幾個醫學中心追蹤約百來位接受PGD篩檢的胎兒,由懷孕至出生六個月,並未發現在這些環節上有明顯問題出現,但更確切的答案,尚待更多病例與經驗累積。

未來診斷方法

  1. 膜間液抽取法 celocentesis
    ?在懷孕10週前,羊膜腔尚未充滿整個子宮,此時羊膜腔外子宮內有許多膜外液體。有人於其中發現胎兒DNA,經由PCR放大與分子診斷技術,用以判斷胎兒染色體疾病。此方法適用週數為79週,比現行最早的診斷絨毛採樣還更早,適用於有家族史或前胎異常的危險群;至於在安全性方面,目前只有為數不多的執行病例,還不足以判定安全性與後遺症機率。
  2. 母血中抓取胎兒染色體片段 fetal DNA in maternal plasma

  以上所述的診斷方式,都屬於「侵襲性診斷」,各有或多或少的風險。那麼目前有沒有「非侵襲性產前診斷」呢?要是能夠抽母親的血,就診斷出胎兒染色體疾病,那是多麼神奇的科技呀!目前臨床上雖然尚未有此種方法,但1997年香港的Y.M. Dennis Lo博士,已為非侵襲性產前診斷開啟了一道曙光。他從母親血液中抓取到胎兒的DNA片段,經PCR放大後,得以用來探索診斷胎兒疾病,目前已證實能診斷性聯遺傳疾病、RhD gene、一些常見的非整倍數染色體疾病(唐氏症、愛德華氏症等)也在研究中。

  血液中抓取胎兒DNA片段,就如同一個拼圖遊戲般,科學家正在實驗室內埋首,試圖拼出胎兒染色體全貌。目前人類基因研究及其它技術進步發展非常快速,其所累積之染色體資料庫規模愈來愈大,確認所有染色體序列已近完備。未來細胞的DNA經過放大後,利用標定在含有許許多多檢測標的的微陣列基因晶片上,短時間即可檢測出多種染色體的異常。一但這個拼圖輪廓成形,實驗方法簡化,而檢測異常的基因晶片成本下降,將是其真正臨床運用之始,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參考文獻

  1. FitzSimmons J, MD. Prenatal diagnosis. Elsevier NY 1993.
  2. Chromosome abnormalities and genetic counseling. Gardner M & Sutherland 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3. Munne S,Morrison L, Fung J. Spontaneous abortions are reduced after pre-conception diagnosis of translocations. J Assist Reprod Genet 1998;15:290-6 4.
  4. Storm CM, Strom S, Levine E, Ginsberg N. Obstetric outcomes in 102 pregnancies after 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 Am J Obstet Gynecol 2000;182:1629-32
  5. Storm CM, Levine E, Strom S. Neonatal outcome of 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 by polar body removal: the first 109 infants. Pediatrics 2000;106:650-3
  6. Makrydimas G, Georgiou I, Bouba I, Lolis D. Early prenatal diagnosis by celocentesis. Ultrasound Obstet Gynecol 2004;23:482-5
  7. Lo YMD, Corbetta N, Chamberlain PF, Rai V, Sargent IL, Redman CWG, Wainscoat JS. Presence of fetal DNA in maternal plasma and serum. Lancet 1997;350:485-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