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隨著生活型態、飲食習慣的日漸西化,乳癌在台灣正逐年增加中,但多數乳癌病人太晚就醫,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的統計,乳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逐年增加。民國八十八年,衛生署癌登之統計資料乳癌新病例共4405例,原位癌為275人,侵襲癌為4130人;如以侵襲性癌症而言,應為女性癌症第一位。民國九十一年衛生署之初步統計資料女性乳癌死亡人數為1203人,為女性癌病死因之第四位。死亡率於八十五年更超越子宮頸癌。乳癌好發年齡在40~50歲之間,較歐美國家的好發年齡約提早十歲,但任何成年婦女皆有機會罹患此症。近年來由於醫學進步,經由適當的治療,乳癌的十年存活率平均達百分之六十,第一期乳癌的存活率則高達百分之八十以上,零期乳癌存活率甚至接近百分之百。
二、乳癌的篩檢
台灣婦女因個性保守或醫學知識偏差、不足,摸到乳房腫塊後,不願就醫而錯過了黃金治療期。因此每位婦女應於月經結束後一星期內,自我檢查乳房,摸到任何腫塊、形狀不規則、邊緣不清楚、乳頭凹陷或有不正常分泌物等現象,應即刻就醫。由於乳房自我檢查對早期乳癌的發現幫助有限,必須藉助其他方式,如乳房X光攝影及乳房超音波及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偵測出觸診無法發現的零期或第一期乳癌,已進一步降低死亡率。相較於歐美,台灣雖屬乳癌低發生率地區,但罹病年齡層偏低且婦女乳房較緻密,因此如何建議婦女作乳癌篩檢,是現今重要的課題。基本上,若有危險因子的婦女,35歲起應接受醫師檢查,必要時安排乳房X光攝影或超音波檢查。一般40 歲做第一次乳房X光攝影,而後以X光攝影及超音波交替檢查,50歲後做篩檢則以乳房X光攝影為主。若乳房X光攝影或超音波出現密集的顯微鈣化點或不規則邊緣種塊、或其他疑似乳癌變化時則應以立體定位做大範圍切除,並送病理組織切片檢查。
乳癌危險因子如下:
A. 高危險群 (致癌相對機率大於4倍) :
- 一側乳房得過乳癌
- 特殊家族史(停經前得過兩側乳癌)
- 乳房切片有不正常細胞增生現象
B.次高危險群 (致癌相對機率2~4倍) :
C.略高危險群 (致癌相對機率1.1~1.9倍) :
- 未曾生育者
- 第一胎生育在三十歲以後
- 停經後肥胖
- 子宮內膜癌者
- 胸部放射線治療
- 過量飲酒
- 初經在12歲以前
- 停經在55歲以後
- 長期口服避孕藥
- 長期補充女性荷爾蒙
三、乳癌的診斷
乳房超音波檢查為非侵襲性、無放射線疑慮的檢查。台灣婦女的乳房多屬緻密性質,此類型乳房,在超音波檢查下比乳房X光攝影容易偵測到種塊;但對於觸摸不到的腫塊在乳房X光攝影所呈現的顯微鈣化,乳房超音波則較不易偵測到。因此可觸摸到的乳房腫塊由乳房超音波與乳房X光攝影進行檢查,實為互補。小於35歲的婦女,由於受放射線影響可能較大,且乳房緻密,乳房X光攝影品質不易控制,宜先做超音波檢查。
像檢查若懷疑是乳癌,及應以細胞學檢查及/或組織切片檢查確定診斷。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方便易做,不須麻醉,以空針及細針頭,刺入腫塊,做多次抽吸,取得細胞檢查,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的診斷率相當高,但仍有偽陰性(應是乳癌,卻診斷為良性)及偽陽性(良性腫塊,卻診斷為乳癌)的可能。由於無法完全避免偽陽性,因此以細胞學檢查做為整個乳房切除的診斷根據必須慎重。而臨床上疑似乳癌,而細胞檢查是陰性時,應做組織切片檢查。另外,細胞檢查無法區別侵犯性癌或零期原位癌,若治療方式會因病理結果而有不同考量,應有組織切片結果為依據。
病理組織切片檢查可以藉手術切片或以粗針穿刺取檢體做組織病理學診斷,這是乳癌診斷的黃金標準。組織切片除了確定病理診斷,另一個重要的目的為檢測乳癌預後因子,如荷爾蒙接受體及HER-2/neu過度表現,以做為治療參考。粗針穿刺切片術由於操作簡單,在門診即可進行,亦被廣泛採用。手術切片取得的檢體可立即做冷凍切片,或以福馬林固定,做石臘切片,前者約30分鐘可知結果,後者須至少一天。冷凍切片發生偽陽性及偽陰性的機會,可說微乎其微,然而仍有一些情況不宜以冷凍切片做為診斷依據,例如乳突瘤或經細針定位切除之觸摸不到的小腫塊(小於1公分)等。評估乳房保留手術的腫瘤安全切除範圍及原位癌是否有顯微侵犯,最好也以石臘切片在評估。
了解以上診斷工具的特點,即可運用於乳房疾病的診斷。對於可觸摸到的乳房腫塊,其診斷流程如下: ?
三、結論
早期乳癌的治療效果相當的好,因此乳房自我檢查或乳房攝影檢查結果異常時,應儘速找有經驗的專科醫師,安排進一步檢查,如乳房超音波及細針抽吸細胞或組織切片檢查,以確定是否為乳癌。若確定為乳癌,那麼進一步的檢查是必須的,包括期別(腫瘤的大小、淋巴腺的轉移),腫瘤的病理特性,有否賀爾蒙接受器陽性反應,您的年齡,是否停經,以及身體狀態,這些皆會影響後續治療計畫以及預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