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庚婦產通訊--第35期
 
子宮內膜癌診治的新趨勢

花蓮慈濟醫院婦產科主任 魏佑吉醫師

   子宮內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又稱子宮體癌,是指發生於子宮內膜的癌症,好發於50-60歲。大致可分為雌激素依賴性和非雌激素依賴性兩種,其中絕大多數為雌激素依賴性的類腺癌(endometrioid)。為女性生殖道常見三大惡性腫瘤之一,是已開發國家中最常見的婦科癌症,近年來可能是生活和飲食逐漸西化的改變,在台灣也有逐漸增加的趨勢,花東地區,過去十年難得一見的子宮內膜癌,近一年來的新增案例,甚至和子宮頸癌並駕齊驅。因此,早期診斷可能成為繼子宮頸抹片之後將成為婦科癌症的另一篩檢重點。

  早期的子宮內膜癌可能無明顯症狀,因此病人本身要早期發現並不容易,這類病人在門診的病人中以陰道異常出血而前來求診者最多,尤其是發生於停經後的婦女,異常出血,量一般不多,或為持續性或間歇性流血,尤其是近來荷爾蒙使用的推廣和某些含類似雌激素成分健康食品、藥品的上市,使停經後出血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回春」現象,而疏於求診。至於尚未停經的婦女則大多主訴經量增多、經期延長或經間期出血。少數患者主訴分泌物增多,尤其是血性分泌物,若為帶有惡臭的膿血性分泌物,則多已到了晚期。由於常因異常出血而疏於即時就診,所以病人也常合併貧血的現象。

  子宮內膜癌的診斷,臨床上,以分段子宮內膜刮除術為主,也是最常用而可靠的確診方法,可分別針對子宮頸內口()和子宮腔內分別採樣,如果子宮腔內刮出如豆腐渣樣組織時,應高度懷疑為子宮內膜癌。但子宮內膜刮除手術畢竟是一種需要輕量麻醉的手術,如何以非侵入性方式有效篩檢子宮內膜癌就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近年來對篩檢技術雖無創新,但實用性上卻有不同的變化。常用的技術有:

  1. 細胞學檢查
    若用特製的子宮腔吸管或子宮腔刷放入子宮腔,吸取刮除內膜表面來尋找癌細胞,陽性率達90%。此法簡便,可於門診內執行,不需手術,不需麻醉,然而只作為篩選之用,最後確診仍需根據病理檢查結果。
  2. 超音波檢查
    超音波號稱為婦產科醫師的第三隻眼睛,由於不具侵襲性,操作方便,花費較少,可作為早期篩檢的主要工具,當子宮腔內超音波影像出現紊亂、中斷、不規則、不均勻的迴音區、子宮腔內膜線消失或積液,都可能要懷疑是子宮內膜病變。有時可以見到子宮肌層內不規則回聲紊亂,邊界不清,更要懷疑是否為肌層浸潤。對於停經後的婦女的子宮出血,結合陰道超音波檢查以及細胞學檢查,就足以排除非子宮內膜癌病患,可以不必接受內膜刮除手術。
  3. 子宮鏡檢查
    可直視子宮腔,若有癌灶生長,能直接觀察病灶大小、生長部位、形態,並可取活組織送病理檢查,操作簡單,甚至可以不需麻醉,病人也可以投過電視螢幕看到自己子宮病變之所在,不失為一種簡易的篩檢方式。
  4. MRI(核磁共振)、CT(電腦斷層掃描)等檢查
    如果已經切片證實為子宮內膜癌,可選用MRICT檢查可以看到腫瘤侵犯的深度和是否有骨盆腔內淋巴侵犯,雖然影像清楚,但由於價格昂貴,一般都未列為第一線的篩檢工具。
  5. 正子斷層掃描(Position Emission Tomography)
    正子電腦斷層造影(簡稱PET),是近年來發展相當快速的影像診斷技術,並且被認為對癌症的早期發現、診斷、分期、治療效果評估及治療後追蹤,均非常有用。由於健康檢查和癌症篩檢觀念的推廣,有許多病人直接以較傳統方式更昂貴的正子掃描及血清CAl25檢測最為第一線的篩檢方式,正子造影檢查雖是目前所有影像檢查中,偵測腫瘤能力較精確的。但要注意的是正子照影也有其限制,仍無法達到百分之百的準確。在某些腫瘤或特殊部位下,PET檢查的診斷率可能較低,如腫瘤體積太小(小於0.4公分)、分化良好的肝癌、腦部腫瘤、泌尿系統腫瘤、原發部位之攝護腺癌和一些腫瘤較少見的腫瘤。因此用正子造影來作健康檢查,仍需結合傳統的體檢,可能較為可靠。
  6. 血清CAl25檢測
    由於骨盆腔內的異常,不論是良性或惡性的疾病,都有可能使腫瘤指數─血清CAl25上升,也因此目前常被用於婦科癌症的篩檢,和正子掃描ㄧ樣,也是當腫瘤在一定程度大小時才可能必較有意義,Ia期的子宮內膜癌,可能不見得可以發現CAl25上升。

子宮內膜癌的治療,要根據子宮肌層是否被癌浸潤、子宮頸管是否累積、癌細胞分化程度及患者全身情況等而定。主要的治療仍以手術為主,再以放射線治療及藥物治療作為輔助治療。

  1. 手術治療
    為首選的治療方法,尤其對早期病例。
    期患者應行廣泛子宮切除術(type II hysterectomy/extened?? hysterectomy)及雙側卵巢輸卵管切除術,骨盆腔及腹主動脈旁淋巴結取樣和()清掃術。
    B,應行子宮切除根除術(radical hysterectomy)及雙側骨盆腔淋巴結清掃、與腹主動脈旁淋巴結清掃術。
    III期,應行子宮切除術(radical hysterectomy)及雙側骨盆腔淋巴結清掃、腹主動脈旁淋巴結清掃、網膜切除術、與腹腔內病杜切除的減癌手術(debulking)
  2. 手術加放射治療
    腺癌雖對放射線不敏感,但在期患者腹水中找到癌細胞、或超過1/2深層肌層有癌浸潤,淋巴結有轉移,手術後均需加用放射治療。由於放射線治療可能會產生某種程度的併發症,常見的有腸炎,膀胱炎,病人常有腹瀉,水瀉,甚至血便以及血尿的情況,也因而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但是對病人的存活率似乎並沒有增加許多,尤其是對第一期的病人而言,根據統計,這類病人手術常見的問題是局部復發,也就是常復發於陰道的切口處,放射線治療雖然可以減少局部復發,但此處的復發只要局部切除即可,存活率和放射線治療者ㄧ樣,既然如此,就減少放射線治療的併發症以及維護病人的生活品質的立場而言,早期的子宮內膜癌,手術後的放射線治療就僅在有淋巴腺或淋巴血管侵犯時才用。就某些高危險因子的病人,如年齡超過60歲,分化較差的病患,或許可以考慮採用系統性的追加治療,如化學治療,副作用比較少,又不影響其治療效果。至於老年或有嚴重合併症不能耐受手術與期病例不宜手術者均可考慮包括子宮腔內照射及體外照射的放射治療。
  3. 化學治療
    晚期不能手術或治療後復發者可考慮使用化療,如前所述,也可以用於手術的輔助治療,甚至可以合併放射線治療,也可與荷爾蒙合併應用,以維持其療效。化學治療可以預防遠處的復發,放射線治療可以預防局部復發,可以將局部復發從14%降至2%,因此同時化學放射線治療,可以有效減少復發並提高存活率到98%
  4. 荷爾蒙治療
    對晚期或復發癌患者、不能手術切除或年輕、子宮腺癌早期、要求保留生育功能者,均可考慮黃體激素或高劑量黃體素治療。其作用機制是直接作用於癌細胞,對分化好、生長緩慢、雌孕激素受體(progesterone)含量高的子宮內膜癌,黃體激素或高劑量黃體素治療效果較好。黃體素的副作用包括,水鈉滯留、浮腫、藥物性肝炎等,停藥後即會逐漸好轉。年輕的患者可以控制到完成生育以後再行子宮切除。
    過去的治療方式中,放射線治療佔有僅次於手術的地位,近幾年來的觀察,對於較輕的早期患者,放射線治療不但不會增加存活率,反而因放療合併症而影響生活品質,在逐漸強調生活品質的今天,過度手術,例如完整的分期手術,比未完成分期手術的病患有較好的生活品質,而加上放射線治療者其生活品質又更差,因此未來放射線治療可能只留待有淋巴血管侵潤和需要化學治療的病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