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庚婦產通訊--第33期
 
以骨盆重建醫學的觀點看∼生產傷害的預防及產後復原之道

基隆院區主治醫師 金宏諺

  尿失禁是孕婦常遇到的問題,一般估計約有30%60%的孕婦有此困擾。還好這些困擾多半只是暫時性的。造成的原因有很多,諸如脹大的子宮重量,體內荷爾蒙狀態的改變,膀胱尿道角度的改變…等,皆會造成妊娠期間出現尿失禁。一般而言,產後三個月內即可消失,多不超過半年。一旦出現持續性尿失禁或產後新生性(de novo)尿失禁,則多由於病理因素,如:泌尿生殖道支持系統變形,局部韌帶神經受損所造成的。而「生產」是造成此類傷害的重要原因之一。產後尿失禁的盛行率粗估為6%34.3%不等,三個月內可恢復者仍被視為暫時性。一旦超過半年仍有尿失禁的現象,則有可能造成長期的困擾。

  以往臨床認知或流行學的統計皆認為陰道生產比剖腹生產有更大的產後尿失禁風險,而且多半的產傷都在第一次生產時就造成了。許多學者也指出:骨盆底層(pelvic floor)神經受傷,肌肉強度減弱或膀胱頸的位移,都可能是造成產後尿失禁的原因。但真正的定論卻仍待更多的研究來解決。另外,還有許多因子諸如,胎兒體重、頭圍、母親的身高、體重、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產械使用與否、剪開會陰、使用無痛分娩…等都被詳細的研究及討論過。更進一步有關產程時間的分布,產程遲滯的影響或剖腹生產的好處也被激烈地爭辯著。在沒有任何假說形成定論下,多因子論(multifactorial etiology)是唯一比較被大眾所接受的觀念。

  從歷史看,生產向來是以平安無事地生下嬰兒、防止產後出血及避免感染為先決條件。隨著尿失禁與骨盆功能異常的預防觀念興起,除了母親和嬰兒平安外,還應盡量避免骨盆底層及會陰部的傷害。而預防的方法分生產過程(during labor)及產後(postpartum)兩部份。

  生產過程中要如何減少骨盆底層(pelvic floor)的傷害,最直接的做法便是儘可能不要拖長產程,尤其是第二產程。真空吸引法(Vacuum)被多數學者認為比產鉗(Forcep)傷害小。適當的使用無痛分娩除了減少產婦不當的用力使體力提早耗竭外,更重要的是不當或過早的推擠是造成骨盆底層(pelvic floor)傷害的主因之一。另外,使用子宮收縮劑維持足夠的收縮是重要的,因為胎頭對母親的生殖道及骨盆底層(pelvic floor)的擠壓全程時間也是一個危險因素。會陰是不是要切開的爭議性很大,贊成者認為可創造一個較大的會陰部開口使局部組織免受過度的伸張及壓迫。但反對者則認為破壞了會陰體部的完整度,使整個會陰體部的支持樞紐毀損而弱化了骨盆底層的強度。其實多半學者仍傾向支持切開會陰的做法,尤其是初產婦。

  最具爭議的是難產的認定與處理。「產程遲滯」在教課書上已有明確的定義。但等待剖腹的時間過久或執著要經陰道分娩,尤其是第二產程的難產再迫其經陰道產,往往會造成骨盆底層重大的損傷。有些學者的建議不要因「只差臨門一腳」而忽視了剖腹生產的必要性,而且應減少等待手術的時間。除此之外有兩種動作也受到質疑,一是待產過程「推擠產婦肚子以幫助嬰兒下降」及「手指擴張產道」。前者容易傷害生殖道的支撐筋膜,後者則是容易傷害會陰體部(會陰腱中心)。因此有些學者建議在高位時,使用子宮收縮劑維持有效的收縮力再配合產婦自行的用力;而在低位時可藉真空吸收器幫助。但無論如何,這些僅是骨盆功能重建醫學觀點,實務的操作仍須由產科學的經驗及規範。

  對傳統產科學而言,產後代表妊娠工作接近尾聲;但對骨盆功能重建醫學而言卻是恢復工作的開始。隨著骨盆功能重建觀念的引入,將尿失禁的處理由治療推展到預防的層次。雖然孕期的「凱格爾」運動尚未普及,但產後的「凱格爾」運動用在預防尿失禁則已有許多文獻支持。這是透過主動練習達到強化骨盆底層(pelvic floor)肌肉最積極的做法。但一般產婦卻常忽略也是最簡單做的是如何在產後讓骨盆底層充分休息。基本上因生產及懷孕的衝擊,產後的骨盆組織是處於組織受傷變形、水腫、韌帶過度拉扯延伸,局部神經去髓鞘化的階段。依次復原的時間從三週至一個半月不等。的確骨盆功能異常所導致的尿失禁、急頻尿癥、慢性骨盆腔疼痛、骨盆鬆弛症所引發的下背痛或下墜感都被古代的人歸類為「月子沒做好」的典型徵象。但就其病理學的根源,皆是骨盆底層肌肉、韌帶或神經受損的表現。產後三個月內無法讓骨盆充分恢復時,此類的傷害往往變成永久性的傷害而留下後遺症。

  面對骨盆底層因生產而受傷的前三個月內,最佳的處理方式便是「減少對骨盆底層施加外力」。因此,最基本的要做到:一、多平躺休息;二、避免增加腹壓的動作,像咳嗽、打噴嚏、腹瀉或解硬便;三、避免局部發炎感染。所以古代人會教育產婦「足不出戶」、「避免吹風」、「避免洗澡、洗頭」、「進補」。其實說穿了還是經驗法則的總結,無非希望產婦多休息及避免感染發生。只是醫藥發達及公共衛生進步的今日,依此古法操作常讓人啼笑皆非。

  隨著美容塑身的風氣日盛,許多產婦剛生完小孩就迫不及待地使用束腹帶、束腰帶或穿上調整型內衣;甚至於連仰臥起坐之類的塑身運動也立即用上。依前述的原則,這些束腹帶、調整型內衣會使腹腔膨脹受限,因此咳嗽、提重物或抱小孩時所產生的腹壓就正對骨盆底層去;若再外加個仰?起坐之類的運動時,骨盆底層的受壓程度真可夠瞧的。因此產後復原期間,這些束腹帶的鬆緊度應適中即可。至於產後運動的施行,也因受力的部位不同而有區分。一般被動的四肢活動,包括舉手、擴胸、抬腿的動作在產後即可施實。但強化腹肌的運動因會加重骨盆底層肌的負擔,就得等六至八週再實施。至於強化骨盆底層的「凱格爾」運動則最好等到產後八週,神經功能徹底恢復後再施行。總之,產後不應立即考慮塑身或身材的問題,而應以骨盆組織休息復原為主。

  隨著尿失禁治療觀念的日新月異及預防醫學的興起,使得預防工作提前到分娩階段便要開始。妊娠期的尿失禁由生理性轉變為帶有病理成份的產後尿失禁-意味著產傷也會由暫時性變成永久的後遺症。許多古老的經驗法則已證明前人似乎已看到或感覺到什麼,只是礙於當時科技水準無法解讀出其中的奧祕。拜骨盆功能重建醫學的蓬勃發展,使得數千年的產科學注入了不同的觀念。尿失禁的成因還有許多待解之謎,但是懷孕生產仍被視為最主要的危險因子。防止骨盆功能異常就從妊娠期開始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