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庚婦產通訊--第33期
 

手術性子宮鏡在臨床上之運用

基隆院區 陳慧瑜醫師

前言

診斷性子宮鏡的使用最早在1807年就由德國一位婦產科醫師Bozzini提出,而最早手術性子宮鏡的應用則是由醫師Pantaleoni1869年發表。但礙於當時影像系統的不成熟,及缺乏利用擴張劑來達到子宮腔擴展的觀念,其視野及診斷效果可想而知。直到1925CO2的引進及後續一些擴張劑包括了 CO2 gashigh-viscosity fluid (dextran 70-Hyskon) low viscosity fluid三大類的應用,再搭配各項影視系統的進步才使得子宮鏡在這近25年內有了長足的進展。而手術性子宮鏡的發達也讓更多病人免除了許多傳統較侵入性的婦科手術,如子宮切除等,卻一樣可獲得相似之治療效果。而以下即整理目前手術性子宮鏡最廣為應用的幾個項目。

異常子宮出血(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

目前診斷性子宮鏡已逐漸取代傳統的子宮搔刮術而成為診斷子宮異常出血病因的標準步驟。這是因為傳統的子宮搔刮術會有10-35%的機會遺漏真正導致出血的病灶,而子宮鏡不僅可以直接清楚地看到病灶甚至可以精確地作切片檢查。除此之外,對於以藥物治療無效之功能不良性子宮出血(dysfunctional uterine bleeding),倘若病患無生育方面的考量及無其它惡性細胞的存在,子宮內膜燒灼術(endometrial ablation) 亦可有效地降低出血量進而取代了傳統以子宮切除作為唯一治療的方式。其長期的效果可達60-90%。一般而言要使子宮內膜有3毫米深度之破壞,使用約55 watts的凝固性電燒電流(coagulation mode)即可達到良好的效果。

子宮肌瘤(uterine fibroids) &子宮內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

子宮肌瘤是婦女最常見之腫瘤,其發生率約佔20%。其中尤以黏膜下子宮肌瘤(submucosal myoma)最易造成異常性子宮出血併出血過多、不正常之胚胎著床及習慣性流產等併發症。利用手術性子宮鏡來處理黏膜下子宮肌瘤可使病患免受腹部傷口疼痛之苦,也可維持子宮壁的完整性,進而縮短住院天數。一般而言,第零型(pedunculated type)及第一型(intramural proportion < 50%)黏膜下子宮肌瘤為最適當之適應症。若腫瘤太大則可在手術前施予促性腺釋放激素(GnRHa)來縮小體積。另外在手術過程中亦可局部施打血管收縮素(vasopressin)來減少出血量。整體說來,經由手術式子宮鏡完成肌瘤切除後,僅有16%的病患須再次接受肌瘤切除手術。除此以外,子宮內膜息肉亦是造成婦女有不正常子宮出血的常見原因之一,利用手術性子宮鏡來切除是最為準確而有效的方式。

子宮腔沾黏(intrauterine adhesion)

子宮腔沾黏易造成不孕及無月經之問題。經由手術式子宮鏡將沾黏分離後,約有79%的不孕症病患可以順利懷孕(若無其它不孕因子存在),有88-98%的病患可恢復其正常之月經週期。另外為了避免術後沾黏再度形成,可以使用子宮內避孕器或導尿管來作為一支撐再搭配動情素(Estrogen)及黃體素(progesterone)的給予來促使傷口癒合以減少沾黏。在術後第一次月經來後應安排子宮鏡檢查,一般而言,有高達90%的病患會回復到正常的子宮腔,若有沾黏,則應再次安排沾黏分離手術。

其餘有關手術式子宮鏡的應用還包括了先天性子宮發展異常之處理,如子宮分隔(uterine septum)切除手術,嵌入性避孕器(incarcerated IUD)之移除。但對於是否能治療近端輸卵管之阻塞,目前尚無定論。但若為輸卵管開口附近的沾黏,利用手術式子宮鏡來分離或重新輸通近端管腔似乎是可行之道。

結語

子宮鏡的發展不僅提昇了診斷子宮腔內病灶的準確性,手術式子宮鏡的進步,更進一步地減少許多侵入性開腹手術的危險性也可使治療效果達一定水準。然而隨著日趨複雜的手術技巧及應用,其可能產生之併發症如水中毒,子宮穿孔或感染也相對地昇高,因此對所進行手術式子宮鏡會發生哪些併發症要有所瞭解,才可以預防及處理,也才能使手術式子宮鏡發揮其最大的作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