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統計年度人工生殖的成果並不容易,因為必須等待當年最後一個孩子生產下來,至少需要10個月的延遲,加上數據累積與分析,所以大多數所得到的報告是兩年前的資料。美國在2004年才發表2001年的數據,台灣則在92年中期便由國民健康局將民國90年的資料整理完畢上網,可以在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網站查到由87年到90年之間4年的全國資料。
治療週期分布
民國87年到90年間施行人工協助生殖之中心數目大都維持在70個左右,總共治療週期共有27,608個,平均每年大約在7,000個週期左右,民國90年的治療週期數略減為6,458個,其中使用夫妻精卵有26,103個週期,使用捐贈精卵者有1,223個週期,佔所有週期的4.4%。
治療的方式以傳統的試管嬰兒(IVF)為主流,佔84.7%,到民國90年,已超過90%的治療採用IVF方式。有大約30%的週期以顯微注射輔助授精,20%左右的週期附加有人工輔助孵化技術。
接受治療者的年齡分佈在17歲到50歲之間,中位數為32歲﹔施術原因女性因素佔51.1%,其中24.7%是輸卵管因素,26.4%為內膜異位症、排卵或其他女性疾病﹔單純男性異常有23.5%,雙方都有問題者佔17.4%,而有7.9%的不明原因不孕症患者。
治療結果
在夫妻之間人工生殖方面,四年的總懷孕率為每治療週期32.6%,總活產率為23.5%,懷孕與活產率由87年的30.4%與22.2%到90年的35.1%與25.5%,明顯有改善情形。懷孕結果與女性年齡有很大相關性,超過40歲的女性,其成功活產機率只不到10%。40歲以後的成功機率則不到5%。
雖然目前治療方式大多數選擇傳統的試管嬰兒(IVF-ET),統計資料顯示,輸卵管植入的效果似乎還是比單純試管的成果較好,但因為治療數目較少,並未能真正顯示是否較為麻煩且昂貴的輸卵管內植入術(包括TET與GIFT+IVF/ET)真正有較高的成功率。
美國近年的統計資料顯示,精蟲顯微注射的週期數有明顯增加,這並不因為男性不孕症的患者比例增加所致(美國男性因素佔34%,而ICSI週期比率佔50%),但因為人工生殖費用愈來愈高,對於每一個環節的掌握愈來愈挑剔,中心無法承受突發狀況下的不明原因無受精情形,以致對於一些卵子數目較多或者情況較有疑問的情形,直接採用顯微注射以避險,這種情況在台灣也慢慢的被接受,但是從懷孕結果來看,傳統體外受精與較耗費人力與物力的顯微受精,其成功率並無不同。
因為本國並沒有限制胚胎植入的數目,胚胎植入數目乃交由醫療人員決定,以致植入胚胎數目有高達9個的,但總體仍以2到5個所佔百分比例較高,其中又以4個為最大比例。植入胚胎數目的懷孕率由植入4個的28.8%之後就沒有明顯的增加,但是從植入4個胚胎之後的多胞胎機率也超過40%以上。
可能因為減胎術的使用,全部活產週期中,單胎生產為59﹪,雙胞胎38﹪,參胞胎及以上只佔2.9﹪。
冷凍胚胎植入
冷凍胚胎植入週期的懷孕率為23.7﹪, 活產率16.4﹪,相對於新鮮胚胎的37.2%與26.7%明顯為低,但是冷凍胚胎可加成第一次取卵植入的懷孕率,冷凍胚胎可以有較高的機會得到懷孕的結果。
捐贈卵子週期
在780個捐贈卵子植入的週期中,大多數是39歲以上的女性,因為卵子的來源為年輕女性,其懷孕率並不因為接受者的年齡而改變,活產率均在30%左右,相較於夫妻間人工生殖的23.5%活產率,有明顯的提昇,而與35歲以下族群的30.3%活產率相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