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庚婦產通訊--第27期
 

台灣女人,你可以不生氣-台灣生產醫療作業現況釋疑

台北院區 副院長 謝燦堂醫師/林口院區 副教授 鄭博仁醫師

   日昨,立法院舉辦一場探討台灣地區女性生育生產醫療過程的公聽會。在此之前,康健雜誌三月份亦針對此一主題製作了「台灣女人,你為什麼不生氣」特別報導。已刊出的一系列文章中利用個案主訴,對台灣的生產環境作了尖銳的批判。

  公聽會及康健雜誌文章內容主要是針對台灣地區婦女待產生產過程中的剃毛,灌腸,禁食,點滴,胎心音監視,藥物催生及會陰切開術等相關作業是否不當提出質疑。其結論是,不必要的生產醫療作業偏差導致「台灣地區嬰兒死亡率:從1990年的千分之5.3提高至2001年的千分之6,而台灣孕婦死亡率徘徊在十萬分之七附近和七年前一樣」。康健雜誌並引用了一位世界衛生組織(WHO)婦幼健康主任的「專家說法」,提出了一個令人匪夷所思且與學理和現實皆不相符合的矛盾說法:「檢查一下你們正在作的和有科學證據的作法差距有多大。這是為什麼台灣死在產檯上的女人和嬰兒死亡數據沒有改善的原因。」站在一個專業婦產科醫師及醫學教育者的立場,本人有必要對台灣地區的產科流程事實作更詳盡及較精準的說明,並對上述謬誤及時作回應與澄清。

  在產科醫療作業過程中,產婦住院待產後會面臨一連串所謂的常規(routine)程序。這些常規包括體溫,脈搏,血壓的量測,血液檢驗以及灌腸,剃毛,禁食,胎心音監視,會陰切開等措施。基於文化,習慣,風俗的考量,在世界各國及在台灣的不同醫療單位,對於產科常規的作法也不盡一致。而目前國內也尚未有完整的執行統計資料被提出。產科常規中除了會陰切開及胎心音監視外;其餘皆屬護理準備(Nursing prepare)項目;因此其必要性及影響評估在文獻上尚未有實證(evidence base)被提出。也因而2002WHO提出的「產婦健康效應摘要」五十一要項中僅列入會陰切開及持續性胎心音監視的效應評估。?

  在台灣地區,這些待產常規執行的必要性的確有相當的討論空間。事實上,近年來行政院衛生署積極推動「婦女親善醫療環境方案」,而國內各大醫學中心的醫療及護理部門,以及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台灣週產期醫學會等學術團體,在這幾年來也一直本著「善待台灣女人」,「女人健康自主權」的基調,不斷的在檢討及改善台灣的產科常規。由於懷孕生理的多樣性,對於產婦待產至生產過程中的某項常規強制要求避免與強制要求執行一樣,都是不妥當,而且皆有違反婦女醫療人權之嫌。因此,我們期待在安全,舒適的考量下,採最彈性的作法提供給台灣產婦一套適性,適度且合理合宜的個人化產科常規。

  在公聽會上,主辦單位批評台灣孕婦死亡率及嬰兒死亡率為毫無長進,沒有改善,真相又如何?近十年來台灣孕婦死亡率的確一直在十萬分之七徘徊;然而,此一數據卻早已進入已開發國家之林,而且名列前茅。1995年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發現每一分鐘都有一名婦女因懷孕而死亡;也就是,每年全球共有52萬個孕婦死亡;在已開發國家平均的孕婦死亡率為十萬分之21;開發中國家則高達二十倍,為十萬分之440;而在東非及西非等未開發國家孕婦死亡率甚至達十萬分之1000。因此,世界衛生組織訂定了一個「全球發展目標」計畫自1990年至2015年把孕婦死亡率降低四分之三,其中最重要的策略包括,提高專業人員(Skilled attendants)接生的比例,以及緊急轉介體系(emergency referral)的建立,而其主要對象則是針對醫療缺乏地區。

  台灣雖然尚未加入世界衛生組織,但是在理論上應與美日等國一樣,不必被列入觀察名單,成為輔導的對象。由專業醫療人員接生,並對高達15%可能發生的生產併發症作立即判斷,緊急處理或及時轉介被認為是維護孕婦及懷孕安全的唯一重要因素。台灣地區,行政單位在三十年前即建置了完善的婦幼衛生體系,二十年前開始專科醫師制度,迄今國內婦產科專科醫師接生的比率已高達98%以上。此外,二十年前陳皙堯教授、宋永魁教授、謝豐舟教授等將產前超音波診斷,高危險妊娠,周產期醫學等觀念引進國內,使得台灣孕婦死亡率有了明顯改善,而在1990年下降至被醫學界公認的十萬分之十以下的魔術數字。此一數據,無論是動態或靜態,與美日等國比較,皆毫不遜色。

  美國的罹病死亡週報(MMWR)的統計顯示,美國孕婦死亡率自1967年的十萬分之28下降至1982年的十萬分之7.5後,即不動如山,到了2002年仍然在十萬分之78徘徊;而MMWR亦坦承在目前的醫學水準尚無法針對不可測的懷孕合併症(例如:羊水栓塞症)找出妥善的預防及處置的條件下,十萬分之七的孕婦死亡率將很難再突破。而在鄰近的日本,近十年來的孕婦死亡率也一直維持在十萬分之99.5之間,與台灣相去不遠。

  另外,與生產作業無關,而與先天異常診斷,早產防治,新生兒醫護關連的嬰兒死亡率,台灣地區近十年則維持在千分之5.5至千分之6的水準,較全球的千分之56,全亞洲的千分之55,中國大陸的千分之31優異甚多。而與已開發國家中美國的千分之6.9,澳洲的千分之5.7,日本的千分之3.4亦不惶多讓。

  提供優質的生產環境給台灣的女人,一直是國內婦產科醫師共同的目標,而此一理想亦已在近幾年達成。當美國的婦產科醫師因醫療訴訟,給付不當,工時壓力而紛紛大嘆不如歸去,沒有接生意願,而美國婦產科學會(ACOG)也在最近發出「誰將為美國寶寶接生」(Who Will Deliver American’s Baby ?)的警訊之際;台灣的婦產科醫師這一行,雖不再熱門,但每年仍有固定數目的優秀醫學生不畏艱辛熱情加入。台灣的生產品質也會因超高的專科醫師接生率而維持一定的高品質。在此一安全有保障的生產環境下,台灣女人,你可以有理由不必生氣!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