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於拙作「申請醫學研究所注意事項」一文刊登於83年6月刊之「留學生學訊」之後,接獲數位讀者來信想了解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醫學系之申請概況及有關M.D. Ph. D. 計劃之詳情,為鼓勵所有有意願來此攻讀此一學程之讀者,特蒐集最新資料如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為全美最佳醫學院之一,其醫院已連續91、92、93、94、95年榮獲全美最佳科別最多,平均素質、研究水準、醫療服務最佳之醫院。美國新聞及世界報導更以「Best of the Best」來稱譽。
其醫學系修業4年(包括臨床見、實習)略同於國內「學士後醫學系」。前2年為基礎醫學、後2年為臨床醫學,招收大學畢業(不一定為生物類科系)有B.A.學位,同時曾修習:普通生物學暨實驗,普通化學暨實驗,普通物理學暨實驗,有機化學暨實驗,以上各為2學期8學分課程。再加上人類學、社會、行為科學等通識課程(Humanities and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4學分,再加上「微積分」(Calculus)4學分者即可申請。
申請手續:申請費美金60元,入學要求為審核大學成績及MCAT、SAT、ACT、GRE(以上至少一種正式成績),三封介紹信,其中兩封為大學基礎醫學等授課教授,另外一封如您有實習室工作經驗或獲得其他學位者,亦請指導教授寫推薦信。申請日期截止為前一年七月一日,所有的證明文件、推薦信等需在十一月十五日前寄到,符合條件者在十月一日面談(Interview),三週後可接獲通知錄取與否,或Indefinite Status或「備取」。
對於非美國籍之學生並未特別設限,但不得接受Financial Aid必須提出四年之學雜費及生活費之具體財力證明才有入學資格,學費一年美金19,500(94-95年)生活費一年約需美金五千至一萬元,大概四年約需美金十萬至十二萬元。至於M.D、Ph. D學程規定六年即在大二修畢基礎醫學課程之後即到教授的實驗室做研究,二至三年後獲得Ph. D之後再繼續臨床課程的見、實習。(註:此地之臨床課程例如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等在在註冊課表上未列,亦即全部在醫院上課,由醫學教育委員會負責課程安排。)
在91-92年班馬里蘭州內申請者有289位,有71位獲得面談通知;其他州外申請者(Out-of-State)有2929位,其中682位接獲面談通知;最後有103位錄取。所有申請者共3218位,有753位獲得面談通知,最後只有118位成為Hopkins醫學院學生。競爭激烈不亞於台灣的大學聯考「台大醫科」。
以上為申請到錄取之客觀條件,然而主觀條件則依各人情況、人格特質、工作經驗、特殊秉賦…等,以及主試者及甄選委員會之「自由心證」,其中出入極大。請注意:「醫師」-Doctor of Medicine在美國這種資本主義、個人主義盛行的社會為一種特權(Privilege)也是一種專業(Profession),不僅獲得社會大眾的尊重,同時享有高收入,在此地大學教授之薪資也比不上臨床資深醫師。
最近美國經濟不景氣,大學研究所畢業生都不見得找得到工作,讀醫科成了熱門。在這種情況之下,一個非美國籍之申請者想順利入學,除了有真正足夠財力之外,還要具備真才實學。其實醫療這一種行業在任何國家都有保護該國醫師權益之法令,此地亦同。所以我在課餘將此事請教「諾貝爾」同學-方鴻明醫師,他為本校醫學院Human genetics之博士候選人,他只說了三個字:「不可能!」不過筆者相信「人外有人。」只要努力,天下無難事,所以特別搜集最新資料摘記如上。
不過學醫不一定非到美國,在國內一樣有「學士後醫學系」,到美國讀醫學院唯一有利的條件是執照可被承認,且可在美行醫。不過以一個有色人種想在美國行醫搞臨床,好像不太可能,在住院醫師訓練時Dictation聽寫筆記病例就會把你磨得半死,有的護士小姐還會欺侮人…因此大部分東方人M. D、Ph. D.都走向基礎醫學研究。(此段為筆者個人意見。)
? 約翰霍普金斯之有名在其醫學院以及醫院,其餘科系之發展與導向均以「醫學」為主體,一切之「研究、教學、服務」均將基礎醫學研究與臨床醫學在功能上予以整合,科系之壁壘並不明顯,這種「全方位」、「科際整合」、「團隊合作」的工作形態,才能吸引全美,甚至世界第一流的人才到此研究、講學、進修。
「Learning by doing」是霍普金斯醫院的精神,筆者在此進修,當進入每座古意盎然的大樓,常為其典雅幽靜的學術氣氛所感動,有時候望著上面那些早已成為歷史的圖像與人物,望之儼然,彷彿感覺上即之也溫。在圖書館最上一層藏書室可以發現一百多年前的醫學教科書,我頓時領悟了醫學也是一門積聚眾醫者之智慧的結晶,其實要培養一位「全人」的醫師,視病猶親,除了精深之醫學知識及臨床歷練的「真知力行」外,最重要的還在於「仁心仁術」。
最後筆者謹提出個人小小的建議,想給攻讀M.D.、Ph. D的同學們參考:
- 培養良好的品德與服務精神:行醫首重奉獻與服務。瞭解生命,尊重生命,視病猶親都不應只是口號…請利用餘暇到醫院當義工,到養老院訪視,多了解社會疾苦的一面,修心養性,畢竟醫師是「醫人」而非只是「醫病」。
- 培養堅實的學術基礎與研究能力:學醫是永無止境,窮畢生之精力僅能得其萬一,在大學時有空可利用寒暑假進入教授的實驗室工作,從基本的工作態度開始,慢慢體會生命科學,分子與疾病…這些都是未來行醫之基礎。
- 培養平易近人的風範與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在行醫的過程中,有動的一面亦有靜的一面,急救病人時的矯健身手,開刀時膽大心細…此其「動」;在實驗室工作做移植基因老鼠動物實驗(Transgenic mice)、PCR等…此其「靜」。探視病人時親切和諧,解釋病情時誠懇精闢,此其「誠」。在學術討論會時發表病情摘要或研究心得,口頭表達精簡扼要,此其「實」。
- 培養與人合作的態度及「終身學習」的理念:臨床行醫之精準,有賴於臨床知識決策之正確;要避免延誤診斷惟有時時不斷追求新知,從醫學期刊到各種學術討論會,醫師看病,嚴格來說是一團隊工作,醫師在未來日新月異的科技挑戰中,如何擔負起醫療團隊的領導責任,有賴於時時努力,活到老學到老。筆者想M.D.、Ph. D.不應只是名片上的Title,「它」的真正意義在於「尊重生命,服務與奉獻」。
後記
本文刊登之時正值婦癌科林政道學長擬出發到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與分子病理科吳子丑教授針對HPV與Gene Therayg做子宮頸癌之研究,謹祝賀其勝利成功。本文原刊載於民國85年教育部留學生學訊,雖資訊稍嫌過時,為後起之秀傳承留學研究之使命,茲全文轉載以供參考。
(作者 劉競明 7/9/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