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習慣性流產」乃指有連續3次以上,產下小於20週胎兒的流產(胎兒體重小於500公克)。一般而言,一次懷孕可能有高達15-40%的流產機會,而連續兩次流產的機會只有2%,至於連續3次流產的機率更是小於1%。因此若有3次以上的連續流產,一定要做詳細的檢查。
分析流產的原因,已基因問題引起的最多,約佔50-60%,而因母體因素造成的流產居次,約佔40%。因此除了基因外,母體因素是造成流產的最大主因,所幸,大部分的母體因素,都可以加以預防治療的。因此這也是我們治療習慣性流產的主要對象。而母體因素包括:一、荷爾蒙異常;二、生殖器官異常;三、感染;四、全身性疾病引起;其中以荷爾蒙異常引起的流產最多,約占25%,其次是生殖道異常,約占15%。
一、荷爾蒙異
包括黃體素、甲狀腺、糖尿病…等,因為從濾泡形成到排卵、著床及胚胎的發育、懷孕的持續,都藉著身體的內分泌調適,因此沒有正常的荷爾蒙,就容易發生妊娠的中止。
1.
黃體期不足:黃體素原本是黃體所分泌得一種荷爾蒙,它的主要作用在使已受動情激素刺激過的子宮內膜,能讓胚胎「舒適」的著床,安享「妊期」,直到胎盤取代它的功能。因此若沒有足夠的黃體素來刺激子宮內膜,稱為「黃體期不足」,也就容易發生流產。而發生此黃體期不足的原因,可能是濾泡刺激素不足、卵巢固醇化不足,或子宮內膜接受器障礙引起,而以濾泡刺激素不足及黃體化不足為最大原因。因此若能給予適當的支持療法,就可以有效的改善此現象,且不會造成胚胎的畸型。
目前可採用的診斷方法有:測量基礎體溫(高溫期過短),或月經後期(黃體期)抽血,測量血中黃體素濃度,或子宮內膜切片等。至於治療方面,我們只要給予口服、注射或陰道塞劑的黃體素,就可以有相當不錯的療效。
2.
甲狀腺異常:眾所皆知,明顯的甲狀腺機能亢進或不足的人,其受孕能力較低。但對於不具臨床症狀的甲狀腺功能失調者,是不是也會造成習慣性流產?!目前尚未有一致的看法。因此對於有習慣性流產與甲狀腺功能不良的病人,T3、T4、TSH…等檢查是必須的,尤其是對於甲狀腺功能低下者,給予甲狀腺素,大部分都可能獲得很好的療效。
3.
糖尿病:在胰島素發現以前,糖尿病的患者通常因流產而結束妊娠。但自從胰島素發現以後,這種現象就改善了許多。然而未接受治療的糖尿病患者流產的機會,仍較正常人高出3倍以上。因此對於習慣性流產的病人,一定要做葡萄糖耐受試驗,並檢查血色素中的HbA1c,目前已證實流產與血液中的HbA1c有明顯的相關。
二、生殖器官異常
約占習慣性流產的15%,包括先天性子宮畸形、子宮頸閉鎖不全、黏膜下子宮肌瘤、藥物引起的子宮畸形或子宮內膜粘連等。
三、感染
感染不但會在懷孕末期造成早產或早期破水,同時,也會引起早期懷孕的流產,一般認為因感染而引發流產的原因有:
1.
過多的微生物造成胎兒發育不良。
2.
微生物阻礙了發育中的胎兒器官的形成及分化。
3. 因感染引起的發燒,導致流產。
4.
因治療感染的藥物,導致胎兒受傷或畸型。
而許多微生物所造成的感染,已被證實與流感有關,包括水痘、傷寒、瘧疾、披衣菌、牛痘、天花、黴菌、尿解菌(ureaplasma),及其他一些會造成慢性子宮內膜炎的菌種。這些病因,都具有穿透胎盤的能力,因此容易引致習慣性流產。
而以上各種病菌中又以尿解菌,最容易引起習慣性流產。事實上,解尿菌是一種存於陰道、子宮頸的一種正常菌種,然而一旦有感染發生(淋菌、披衣菌),就會造成此菌種的大量增加。臨床證明,許多早期的自發性流產的胎盤或胎兒,就很容易發現此菌種。因此對於感染此症狀的病人,給予一個療程的四環素,將有很大的幫助。
四、母體嚴重疾患
許多母體的疾患都會造成胎兒的早期流產。因為從排卵到植床、胚胎發育,都需要有一個穩定的內分泌環境,而母體嚴重疾患,常常會造成多重器官功能失調,例如:內分泌、免疫、過敏反應的失調,因此很容易造成流產,大家最熟悉的例子就是紅斑性狼瘡。其他如母親患有鬱血性心臟病、血液疾患(增生不良性貧血),也都很難受孕,即使受孕也易因病情惡化而導致流產。
五、其他因素
有人認為母親的精神狀態不良,也是導致早期流產的原因,因此對於習慣性流產的病人,給予更多的「關注」—不是藥物治療,也會有效地改善流產的情形。另外母親年齡的大小亦與流產有關,因為罹患染色體異常、毒性的暴露、感染…等的機會卻會因年齡增加而增多,因此年齡愈大,流產的機會就愈大。
徘徊於懷孕與流產之間,有如穿梭於希望與絕望之間,內心所背負的恐懼與傷痛,豈僅是接受流產手術而已。因此,若有3次以上的習慣性流產病人,不能心存僥倖之心,一試再試,一定要接受詳細的檢查。而除了基因上的缺陷外,大部分的習慣性流產是母體因素所造成,因此只要盡早接受檢查,找出病因,那麼一舉得子,豈是夢想?
(本文摘自《不孕治療之最新趨勢》/李奇龍.—初版.—台北市:
聯經, 1999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