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 07 / 31
診斷帕金森病的新利器:AV-133正子影像
林口長庚醫院
分子影像中心 閻紫宸醫師、林昆儒醫師
神經科學研究中心 陸清松醫師、陳柔賢醫師、翁意欣醫師
〝帕金森病〞是21世紀現代人最耳熟能詳的神經內科疾病之一,它是盛行率與發生率排名第二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僅次於〝阿茲海默型失智症〞。自1817年詹姆士帕金森醫師的第一篇文獻記載開始,兩百年來許多病友受困於帕金森幽谷 (台灣約有3萬名病友),但醫學界也鍥而不捨的將診斷與治療的曙光,逐漸的投射進這一個令人困頓難行的隱密地區。林口長庚醫院核子醫學科與神經內科共同研究發展的AV-133正子影像 (AV-133 PET Scan) 已達成初步的研究里程,成功的將這一個嶄新的技術應用於人類的腦部掃描,研究成果備受國際肯定,論文發表於2010年9月核子醫學界頂尖的醫學雜誌〝核醫期誌〞(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一) 為什麼需要AV-133正子影像:
目前醫學界診斷帕金森病的黃金準則,仍以動作困難的臨床表徵作為不二法門;典型的症狀有動作緩慢、舉止不靈活、四肢僵硬、手腳顫抖、步態遲鈍、姿勢佝僂等,但如前所言,帕金森病是一種進行性的退化疾病,這些“動作症狀”出現時,疾病已介於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之間!於是,早期而且正確的診斷工具便顯得格外重要。舉個例子來說:好比一輛沒有油表的汽車,行駛當中不知何時油料會不足,但是這一輛車的油料含量是出廠時一體搭配成型的,並不是92、95或98的外加油料,雖然這些外加的油料也能使用,並讓汽車繼續行進,但仍會磨耗引擎,顛簸不順。在這個例子中,出廠配備的油料就是腦內多巴胺細胞,而外加的油料便是多巴胺藥物。所以如果我們能早一點知道油料的狀態,就可以使用某些開車的技巧,減少汽車的不當耗油並進而延後需要使用外加油料的時間點,AV-133正子掃描就是這樣一個很有效的油表測量工具。

AV-133正子掃描是使用全新開發的造影劑 AV-133,經由正子影像技術呈現出腦部的PET影像。而AV-133這種造影劑是由林口長庚分子影像中心閻紫宸主任獲得美國原開發藥廠Avid公司的技術支持,在符合GMP (藥品優良製造規範) 的 “長庚分子影像中心” 自行產製的新檢測試劑,閻主任和神經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陸清松教授合作進行人體試驗研究,初步的研究成果令這位被尊稱為『台灣帕金森之父』的陸教授稱羨驚訝,肯定AV-133 PET影像的超卓品質。將成為動作障礙醫學界在診斷疾病與追蹤治療上的明日之星。

(二)何時需要作AV-133正子影像:
如果帕金森病出現典型動作症狀的時候已經介於第二與第三期,那麼我們可不可以早一點知道自己有沒有可能屬於帕金森病的高危險群?雖然醫學界目前沒有肯定的確實指標,但有一些間接的建議:在動作遲緩的症狀出現前,經常已經存在著一些〝非動作症狀〞(non-motor symptom),包括:嗅覺喪失或異常、夢魘、夢遊、情緒憂鬱、體溫調節失衡、莫名其妙的腹脹、厲害的便秘、肢體不寧症、夜間抽動症等,因此,當你有這些症狀而且憂心或懷疑自己是不是帕金森的可能病患,就可以在神經內科中專門研究動作障礙的專科醫師評估下,進行AV-133的正子掃描,加以進一步的鑑別診斷與追蹤治療。

(三)為什麼AV-133是新利器?
診斷帕金森病仍是以動作障礙專科醫師的臨床診斷最為重要,但也有一些輔助診斷的重要檢查工具,下表列出一些較重要且台灣可以執行的檢查項目,這些檢測工具都是由動作障礙神經內科專科醫師經臨床判斷後,轉介病患到核子醫學科進行檢查。檢查時,醫護人員會在受檢者的靜脈注射微量的放射線同位素造影劑 (Tracer),該特殊設計的造影劑,會經由血液循環,慢慢地聚集在有功能的腦部基底核多巴胺細胞上,醫師利用正子攝影機掃描受檢者腦部,即可探知腦部基底核處的造影劑聚集數量多寡,並由此推知基底核多巴胺細胞的功能是否正常,如果受檢者的基底核多巴胺細胞功能降低,就代表這些結構可能有退化的現象,再配合臨床的症狀,就有可能去判斷是不是罹患帕金森病。

目前在台灣唯一經衛生署核可上市的帕金森病診斷造影劑是塔-99m TRODAT,該造影劑是由閻紫宸主任、陸清松主任與核能研究所丁幹副所長及魏孝萍博士,自美國賓州大學實驗室引進台灣,共同研究開發而成,這第一代的造影劑在臨床上使用已超過10年,但受限於塔-99m TRODAT造影劑所呈現的腦部影像解析度不高,較難分析微細結構的異常變化,已逐漸不能滿足現代醫學精益求精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