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安身如何立命
談災後社區重建立即性的重要
 
林口長庚精神科    楊瑜棻  社工師
 
  

        從921震災至今已有半月,半個月來我們看到台灣人民從捐款、捐物資到人力、醫療的提供,無論是私人或民間機構,大家不分彼此的立即付出,在一片混亂中,似乎暫時緩和了災民剎那間巨大的驚懼和創痛及生死離別的恐懼、無依感,但過了半個月,外國的搜救人員離去了,每個人都儘己所能捐了款,出了力,政府也慢慢籌畫出各項補償款數,當初進駐的民間團體、緊急醫療團隊也將撤去,改為中長期的認養方式,但災變現場仍如瓦礫堆般廢置在那裡,當地倖存的人們,離開原本安定完整的家,集中在空地,搭起一座座僅容休憩的塑膠帳棚,遮不了大風大雨,一切如時空停滯般。
 
        每個熱心救災的人,終將離去,回到自己的家,再怎麼為災區的人感同身受般的流淚和傷痛,我們都有家可回,一個會在固定時間飄著飯菜香,累了有軟床溫被安適的家,至親的人健在,孩子依舊上社區小學、中學,家中老者和主婦閒來仍到街坊鄰居串串門子,到鄰近雜貨店買買日用品,逛逛鄰近市集享受殺價和互動來的樂趣,災區外一切如常,仍是太平盛世,沒有匱乏,而在台中縣、市、南投縣,那裡的居民的一切過去、現在卻粉碎在瓦礫堆中。

        而這種救災計劃會執行到何時呢?人民要看著這震碎的家園到何時呢?災區之外,紛紛擾擾不斷談論尚未發放的補償金額額度和各種災後心靈重建,我們計劃出來真的符合災民的需求嗎?未來呢?

        幸而,災區的人們堅強而自知,從災變至今,災區中人與人之間孕育出一股真摯的暖流圍繞著每一顆傷痛的心,災民間彼此的關懷與照應,不論是相互照應年幼的孩童,訊息的傳達,打氣,也許是一句安慰的話,一個在幾條街以外原本陌生而今成了帳棚鄰居的擁抱,都成了一種相扶持的力量,只有真正經歷災難的人,才知梗在喉間的,是如何腥苦難嚥,在那裡,不再是一個個破碎的家,他們組成了一個更大的家族,一個因共患難而形成的社區凝聚力,正慢慢成形…..

        政府至今,發出要統整捐款的消息,對外一再發表對受災者的各種金額賠償,對一個連家、親人都’死亡’了的災民而言,就算給他千萬的賠償金,也無法彌補這種創痛;親情的聯繫,城鎮的每個角落,遺留著每一個人的成長痕跡,而目前,在這慌亂之際,災民連安身之地都沒有,除心靈上驚懼無依,基本民生生活也茫然未知。

        在此時,若能結合各個專業,協助災民規劃出一個社區重建的藍圖,以人民凝聚力作動力,以人民災難後重新打造理想家園作為將實現的夢想,由中央單位統籌,讓各專業各儘所職,我想投下金錢與人力才能讓災民感受到實質的回饋。災民不再是拿到一個看在眼裡永遠都不夠的錢數,而是一個可想望的溫暖未來,一個堅固完整的新家,有校舍、有公園、家人不再被迫分離,一個街坊鄰居互照應,彼此關愛、舒適的環境,在斷壁殘垣中,重新打造一個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將社區概念發揮盡致,不再有悲情,也不再有分離,的溫馨家園

 

 

    回上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