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之後;傷痛撫平
           .
林口長庚兒童心智科  心理師 陳韻如
           .
 
     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像是暗夜裡的鬼差似的,搖撼著台灣地區進成千上萬的家庭,造成重大災情,轉眼間家園變色、親人喪生,不論是生理或是心理都遭受著極大的重創及壓力,而這種天災都會把成人世界弄得風雲變色,更何況對身心皆尚在發展中的孩子。

        許多孩子在面臨這樣災難之後,其內心承受著這些外界種種的變化,可能會產生許多反應,這些反應包括:過度怕黑;不願與大人分開;不願獨處、特別需要家長、親人的陪伴、害怕陌生人;常感到莫名的焦慮、緊張;出現較為幼稚的退化(像是吸吮手指)、退縮(拒絕上學)的行為;睡眠或飲食習慣的改變;變得較具攻擊性或是害羞等。有的孩子發現他昔日所心愛的玩具、布偶不見了,可能會吵著要大人幫他找回來或是拿回來,尤其是直接面臨親人喪生的孩子,在那樣幼小的心靈,「失落」、「死亡」所帶給孩子的是不可盡知的意義,無法理解為何再也看不到他所熟悉的人,此時一方面外顯表現是不斷地哭鬧、甚或是無理要求,另一方面他可能懷疑著是不是做錯了什麼,所以這些熟悉的人不再愛他、也不再出現了…

        相信在這個時候,孩子身邊的大人們,既要擔心日後的生活大計、何去何從,還忙著做自我調適,如果發現外觀看來無礙的這些孩子,還再出狀況時,這時幾乎已是毫無分身之力,甚至覺得為何孩子要這麼不懂事、不配合,故意做搗蛋、惹人生氣。 

        上述所提及的這些孩子可能的反應,有些不見得會在事件發生後立即出現,有的孩子也不一定會出現所有的反應,是否會發生上述這些反應,與孩子目前的發展情形有關,像是不同的年齡、認知能力、性格(個性)以及昔日因應壓力的方法…等,都可能影響其後續的適應。

        其中,有些孩子在面臨這些變化之後,能以他自己所發展的適應方式,順利地因應這一切;然而,有些孩子在因應面對壓力而無法擺脫受苦的情緒時,就亟需要你給他的一點點支持,幫助他加速脫離心靈受難的過程。

        你可以做的是:與孩子談談這些災難帶給他的感覺,同時也對他分享你的感覺,讓他知道他的感覺是正常的;不斷地向孩子保証他現在是安全、被保護的,並且經常地擁抱他、摟摟他;在臨睡前多花些時間和他聊聊,同理孩子對於喪失親人、心愛玩具的感受…所做的一切都將基於接納、同理的原則。敏於覺察孩子的種種變化,一旦在積極的努力下而改變有限時,則需進一步地透過專業人士深入解決孩子的困難。

        國內每每在處理重大災變的現場,除緊急的醫療處置外,一定會有如心理學家、社工人員…等專業人士積極介入,以進一步處理心理危機、重大創傷;國內目前礙於專業人力的欠缺,在實際的救災或是災後重建,都很少顧及心理危機處理,而我們也知道當下所受到的心靈創傷,若未受到完善的平撫,將造成日後的種種心理問題、異狀,甚或不穩定的情緒、人格。 

        我們除了期待這樣的災難,將人為疏失的因素減到最少,更希望我們這一代及下一代的心理健康,都能受到更積極的預防及照顧。(本文作者為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臨床心理師)

 

    回上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