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嘉逸 醫師 2000 |
過去一年,台灣經歷了百年最大的地震,政府也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政黨交替,老百姓把震災復甦的重任,交與綠色執政。
921震災周年,我們走訪了新政府震災重建靈魂人物,前台大心理系教授,行政院政務委員,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執行長--黃榮村教授,瞭解災後重建的第一手資訊。
|
全方位的重建工作
黃教授指出,九二一震災重建事務繁多,其核心問題為:(一)災區失業問題,(二)捐款流向問題,(三)貸款與住宅重建問題,(四)土石流防治問題,(五)租金補貼問題,(六)災區國私有土地交換問題,(七)災區農業及觀光產業振興方案,(八)災區醫療問題,(九)弱勢族群身心復建問題。 重建工作大致可分四大部份:
|
住宅重建困難重重
住宅重建影響居民最鉅,是與災民直接相關的最重要問題,災區共有51000多全倒戶,及53000多半倒戶,若每戶以4人計算,影響將近40萬人之生活。 住宅重建依兩方向進行: (一)為土地產權之建檔,因很多房子無法重建是產權糾紛,如因繼承、共有而引起之產權分割問題,或原為公有地之違建使用,以前大家低估此問題之嚴重性,重建推動委員會統計結果將近有2萬戶有產權問題; (二)房屋重建,房屋重建進度落後,原因很多,一部份是大面積土地重測尚未完成,重建推動委員會已加緊這方面之速度,預計明年7月前分批要完成。部份則為住戶擔保品不足,無法貸款,震災基金會已撥出30億信用保證基金(可幫忙災民貸到300億元),黃教授表示,產權問題是國內較特殊的狀況,國外無此經驗,另外土地重測耗時費力也是影響進度的原因。 美國與日本是政府負責公共工程及基層建設,住宅由居民自行負責(後來日本政府也介入低收入災戶之住宅重建與出租)。黃教授指出,其實台灣的住宅重建優惠比美日好很多,但因產權、法律問題牽涉層面大,故進度慢,且需政府大力介入。
|
生活、產業重建亦重要
除住宅重建外,失業問題亦很嚴重。公共工程招標時已在災後重建暫行條例的修法中(已完成立法院一讀)要求招標廠商提出「災區失業人力運用計劃」,且列為決標條件之一。但失業人口職業專長不見得符合廠商需求,故政府將同時開設職訓課程,以培訓人才。 與我們專業相關的醫療復健方面,重建推動委員會計劃為: (一)在醫療的供給面:公、私立醫療服務體系的重建、緊急醫療體系通訊體系建置計劃、建立醫療資源缺乏區的巡迴醫療團隊、保障災民就醫權利及災區醫師人力的補充; (二)在災區的醫療需求面:對災區重傷殘者及身心障礙者的長期復健照護計畫,編列經費兩億兩千萬元,由專責機構提供完整的照護服務,並結合社政機構協助其生活重建。
|
弱勢族群身心復健方面,包括對重度傷殘的災民及原有的身心障礙災民提供定點長期復健照護,重建山地醫療體系,重建社區醫療服務體系,對醫療資源缺乏區提供巡迴醫療服務,補助弱勢族群的醫療費用,開放居家治療照護等。醫療及身心復健因各專業單位配合積極,除協調待加強外,進展相當順利。
此外,對於災區農業及觀光產業振興亦有不少方案,如發展精緻農業,加速傳統產業升級,觀光景點公共設施重建,震災後新增景點規劃建設等等。整個復健計劃預計4年完成,如道路橋樑重建明年4月底前完成,三百多間學校重建與修繕明年8月底前分批完成,無醫村巡迴醫療半年內完成,土石流整治則預計3年內花費100億完成整治,並完成5千公頃山坡裸露地植生。 |
行政、修法雙頭並進
黃教授指出,九二一震災重建依三大機制施行: (一)修法:災區地籍測量、集合住宅重建、失業者就業、受災戶安置等問題,現行「九二一震災重建暫行條例」均無法充分滿足,為因應災區民眾之重建需求及切合災區現況,暫行條例之修法已送立法院審議中。 (二)進度控管:災區重建推動委員會將與行政院研考會共同開發控管資訊系統,每月檢討,以有效控管中央部會災區重建機制。 (三)特別預算:災區重建問題相當嚴重,循一般預算編列程序解決幾乎不可能,因此新政府依預算法第八十三條規定,自九十年起至九十二年止,三個年度內編列二千億左右特別預算,辦理重建工作。 對公共建築於此次地震中損毀嚴重,黃教授也搖頭嘆息,但黃教授指出重建工程中,對耐震要求提高水準,不論民間認養或政府負責之工程(包括學校),皆有管控系統,應有可信度,應當可大幅減少過去的工程弊端。
|
災後重建是「人道志業」
震災重建千頭萬緒,從政府到民間,從中央到地方,真正是跨部會,多專業(multi-disciplinary)。 黃教授為學者從政,上任四個月已展現高度的行政及協調能力。訪問過程,黃教授侃侃而談,對災區地理分析及各項政策完全掌握,不但熟悉各地災情,連村鎮街道名稱皆瞭若指掌,相關政策及數據皆可不看資料立即上口,精確分析。對於地方情勢之觀察亦透徹客觀,著實令人佩服。 重建委員會辦公室在中興新村,黃教授大部份時間在中部辦公,且常常巡視災區,極為忙碌。 黃教授表示:災後重建是「人道志業」,應秉持「心中無政黨,心中無派系」之理念,無私心、無偏見,依「專業、效率、人道關懷」三原則積極執行。
|
知識份子典範
黃教授出身學界,除學術研究外,輿論參與、社會關懷從不間斷,不論在野(曾任澄社社長)、在朝(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科學處處長、行政院政務委員)表現皆極傑出耀眼,是「知識份子(intellectual)」走出學院,貢獻社會之典範。 災後重建是漫長艱辛之路,從黃教授身上,我們看到了希望與信心,感謝黃教授百忙之中接受會訊編輯訪問。
|
文章刊載: 2000/11 | . | . | . |
上載日期: 2000/12/03 | 回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