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接受創 |
林口長庚精神科 社工師 劉育騏 1999.10 |
災後至今已約過了一個月,除了救災外,各界專業已經開始規劃如何的重建與復健。各類災民安置、依親、收容、兒童寄養等;專業諮商、團體如火如荼的展開,在對倖存者的治療計畫中,共同生活者的情緒問題也必須考量。 在研究越戰退伍軍人文獻中,Figley(1983)提出「間接受創 (secondary traumatization)」觀點,意指其他與受創者有親密接觸或關係者,可能會經驗到相當的情緒沮喪,其本身會成為間接的受創者。 在出現PTSD的退伍軍人中發現其伴侶亦會伴隨較多精神症狀(Solomon et al, 1992),特別是PTSD者,他們內在的寂寞感影響其婚姻、家庭關係與家庭成員,更延伸與成員社會關係的受損有廣泛性相關。例如婚姻問題與暴力行為,一些兒童會發展出與父親(越戰退伍軍人)類似情緒症狀的現象(Rosenheck, 1985);亞美尼亞地震倖存者在地震後,有家庭暴力行為增加現象(Geonjian, 1993)。 就災後人們之心理復健而言,往往忽略那些事後收養、寄養、或因此同居之子女、親戚、或伴侶們的情緒與社會悲痛;這些經歷著類似痛苦的「新成員」若被忽略,則可能對受創者的心理復健有不良影響,相對的亦可能增強受創者的悲痛與憂慮。是故在治療計劃中,若只專注於受創者個別治療或忽略其內在人際連結,將會減少其成功的可能性。 在長期心理衛生服務中,不只侷限災民本身,更需考慮接受安置的親戚、家屬、子女及其居住的整個系統,防止他們受到間接受創的可能,才能提高受創者自發性自我復原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