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孩子走過災難
 
林口長庚醫院  兒童心智科
 
災後如何幫助您的孩子-嬰幼兒篇(0-2歲半)
可能的創傷反應 家長/照顧者的處理方式
  • 睡眠與如廁時間的錯亂
  • 對大聲或不尋常的聲音、震動有驚嚇反應;過度警覺
  • 身體僵硬(全身突然不能動)
  • 急躁,無緣由的哭泣
  • 喪失已習得的語言與動作能力
  • 退縮、害怕分開,黏著家長
  • 對造成災難相關的事情(如影像或身體感受)有逃避或警覺反應
  • 維持孩子在作息與飲食的規律性(如每天有固定散步、睡覺、吃飯的時段)
  • 避免不必要的暫時分離
  • 提供額外的安撫活動(如睡前花更多的時間陪孩子,唱歌或說故事等)
  • 預期孩子有暫時的行為退化;勿過度擔心
  • 協助孩子用簡單的話說出他內心複雜的感覺;在閒談中讓孩子將事情說出來
  • 就地取材,給孩子簡單的遊戲道具(如石頭、沙子,使用過的筷子等),讓他能把災難有關的害怕感受玩出來
  • 長庚兒童醫院兒童心智科製作,資料來源:台大921災後心理復健小組、Project COPE,USA

     

     
     

    災後如何幫助您的孩子-幼稚園篇(2歲半-6歲)
    可能的創傷反應 家長/老師的處理方式 學校可進行的活動
    • 重複說與災難有關的事情
    • 明顯的焦慮與害怕
    • 退縮或靜默不語
    • 日常的行為退化到較小年紀的模樣
    • 與父母分開時出現明顯的分離焦慮
    • 失去對活動或遊戲的興趣
    • 睡眠失調:做惡夢、害怕夜晚、夢遊、害怕入睡或夜裡沒伴
    • 對死亡與災難的原因瞭解不清
    • 對災難有神奇的解釋
    • 對災難有某些視覺的影像與不愉快的記憶,揮之不去又不能表達自己的痛苦
    • 對災難週年紀念、節日的哀悼或煩亂反應
    • 傾聽並容忍孩子重述事件
    • 在對話中接納並協助孩子說出強烈的情緒
    • 能預期並瞭解孩子的退化行為
    • 對孩子在學業及家中行為的表現可暫時放寬標準,然而仍應要求孩子有基本的禮節並遵守常規
    • 嚴格限制會造成傷害的活動(如到災區去玩)
    • 不要隨意離開處於害怕中的孩子身邊
    • 盡可能維持正常的作息
    • 必要時提供夜晚的安撫措施:如睡前吃少許小點心、開盞小燈、讓孩子擁有軟質布偶等
    • 就地取材,給孩子簡單的遊戲道具(如石頭、沙子,使用過的筷子等),讓他能把災難有關的害怕感受玩出來
    • 經由遊戲協助孩子統合他們於災難中的觀察與經驗,可使用的玩具包括:消防車、救護車、大卡車、挖土機、積木、洋娃娃、玩偶等,也可用演布偶戲、扮家家酒的方式來幫助他們宣洩情緒
    • 給予孩子身體的接觸可以幫助他建立自我的界限與安全感,因此可以設計一些簡單易懂又有身體接觸的遊戲與活動讓小朋友玩,例如:「口香糖黏黏黏」、「老鷹捉小雞」、「貓捉老鼠」、「老師說」
    • 當孩子面對生存與安全被威脅時,往往會變得比較退化,也更需要口慾的滿足,因此提供少量的零食和飲料,可以具體地撫慰身心
    • 老師可以提供有關地震的主題,讓孩子自行繪畫,或者大家集體創作壁報畫或剪貼畫,畫完後由老師引導小組討論,這樣的活動可以幫助孩子宣洩情緒並且彼此交換害怕的經驗
    • 在大人一對一的協助下,寫出與地震經驗有關的小故事,例如:「對於這次地震你最不喜歡的是什麼?最喜歡的又是什麼?」。這個活動可以幫助孩子說出他們的害怕,並且可以幫助他們對這場地震有一些正面的想法
    • 分成小組,要每位孩子輪流回答問題有:「假裝你是一種動物,你會想當什麼動物?當地震突然發生時,你會怎麼保護自己?」,這是一種沒有威脅性的方法讓孩子來表達他們的害怕,當每位孩子都輪流說完後,老師可以再問他們地震發生時有什麼方法讓自己安全
    • 老師也可以製作一些與地震有關的圖片讓孩子來著色

    長庚兒童醫院兒童心智科製作,資料來源:台大921災後心理復健小組、Project COPE,USA

     

    災後如何幫助您的孩子或學生-國小篇(6-11歲)
    可能的創傷反應 家長/老師的處理方式 學校可進行的活動
    • 重複敘述創傷的經驗
    • 明顯的焦慮與害怕
    • 對災難後特定事件的害怕
    • 害怕災難再度發生
    • 不想要的視覺影像與創傷記憶揮之不去
    • 在學校不易專心學習,成績下降
    • 日常的行為退化到較小年紀的模樣
    • 特別退縮、靜默不語或特別難管、不聽話
    • 對原來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
    • 睡眠失調:做惡夢、夢遊、不易入睡
    • 抱怨身體疼痛,或查無原因的病痛
    • 對災難週年紀念、節日的哀悼或煩亂反應
    • 傾聽並容忍孩子重述事件
    • 尊重並鼓勵孩子表達對害怕的感受
    • 不要隨意離開處於害怕中孩子的身邊
    • 允許孩子在睡前用不同的方法來面對害怕:讀故事書、聽故事或音樂、半夜作惡夢時有自己喜愛的東西陪伴
    • 預期在學校的表現會暫時下降
    • 瞭解孩子的退化行為
    • 對孩子在學業及家中的行為表現可暫時放寬標準,然而仍應要求孩子有基本的禮節與遵守常規
    • 傾聽孩子對災難事件的想法,即使是特別自責或奇特的想法
    • 循序漸進的協助孩子產生對災難事件的真實看法
    • 逐步讓孩子能重新掌握自己原可自理的生活步調
    • 適度給予具體明確且可勝任的家務,以培育其責任感。
    • 演練未來災變時的安全措施
    • 對低年級的孩子,可經由遊戲協助孩子統合他們於災難中的觀察與經驗,可使用的玩具包括:消防車、救護車、大卡車、挖土機、積木、洋娃娃、玩偶等。對年齡較大的孩子可用演布偶戲的方式來幫助他們宣洩情緒
    • 幫助並且鼓勵孩子用演出短劇或布偶戲的方式呈現災難發生時的情況,鼓勵他們在劇本中不只是呈現害怕或沮喪,也包括一些正面的經驗
    • 請孩子自己繪畫或大家集體創作壁報畫,然後分成小組討論。繪畫的主題可以是:地震時發生了什麼情況?地震後你怎麼幫忙你的家人?如果再有地震發生你會怎麼幫忙你的家人?我們怎麼預防未來的災難?在這場大地震中什麼讓你覺得還不錯?有沒有你認識的人在這場大地震中失蹤或死亡?然後分成小組討論,討論時切記提供一個正向的結尾
    • 讓孩子創作關於災難經驗的短文故事(視其年齡,以寫或說的方式)
    • 老師可以藉著分享你自己在地震中的感受、恐懼或經驗來帶動團體討論,幫助他們了解這些感受都是正常的,讓他們不會感到孤單
    • 讓孩子腦力激盪計劃他們在教室或家庭面對災難的應變措施。他們能做些什麼?如果要疏散他們會帶些什麼東西?他們怎麼跟父母聯絡?家人要有什麼準備?他們怎麼幫助家人?鼓勵他們與家人討論這些問題
    • 鼓勵孩子組織或策劃班級活動,給予他們一些在混亂變動的事件當中仍擁有掌握組織能力的感覺
    • 鼓勵孩子自行設計一個「災難遊戲」並訂立規則與結果,可以幫助他們對事件發展出一種掌控感

    長庚兒童醫院兒童心智科製作,資料來源:台大921災後心理復健小組、Project COPE,USA


     

    災後如何幫助您的孩子-青少年篇(12-18歲)
    可能的創傷反應 家長/老師的處理方式 學校可進行的活動
    • 災難引發的失控行為:如不顧危險拼命入災區搶救生還者或其他危險行為
    • 盡力壓抑異樣情緒,如哀慟、罪惡,羞愧等
    • 為避免面對內在傷痛,因此逃避從事許多外在的活動
    • 容易發生意外
    • 睡眠與飲食失調
    • 發現自己對災難的影像與記憶揮之不去,並煩惱不已
    • 產生憂鬱、退縮及悲慘的人生觀
    • 個性改變,與父母或親人的相處方式改變
    • 為逃避因災難產生的創痛與記憶,模仿大人的行為(如結婚、懷孕、退學,切斷與舊友之間的關係)
    • 害怕長大,需要家人的呵護
    • 鼓勵青少年和家人、朋友或親近的大人談談對災難的經驗與感受
    • 讓孩子知道出現這些強烈的哀痛、罪惡,羞愧等的反應都是正常的,如青少年願意與家人談談災變的感受,應予以鼓勵支持,若不願談也不要勉強
    • 協助孩子尋找一些能帶給他們成就感或建立自信心的活動
    • 鼓勵他們參與社區重建的工作
    • 對孩子在學業及家中行為的表現可暫時放寬標準,然而仍應要求孩子有基本的禮節並遵守常規
    • 鼓勵孩子去從事運動或其他肢體活動
    • 注意青少年在家中、學校以及同儕間的行為
    • 協助青少年瞭解『災難會造成心理創傷』的事實,且需要時間來克服
    • 不要急著做重大的決定
    • 當出現憂鬱、易出意外、魯莽行為,以及個性改變的跡象,加以關心及瞭解,必要時尋求專業協助
    • 演練未來災變時的安全措施
    • 讓青少年在團體中討論自己的災難經驗非常重要,他們需要有機會去宣洩這些強烈的情緒反應,並且了解這些反應都是正常的,老師可以分享自己的災難反應,告訴學生面對災難時所出現的強烈反應或一些「瘋狂的想法」都是正常的。(例如:我們看到什麼樣的英勇行為?我們在家庭或社區中能幫忙些什麼?對未來的災難我們能做些什麼準備?)在任何課程中都可以加入這樣的討論,以促進學生恢復正常的功能
    • 將學生分成小組分別設計家庭、學校或社區的救災計畫,這對重新建立自信心與安全感有所助益。讓小組與全班分享他們的計畫,並鼓勵學生與家人分享他們計畫。他們或許想進行「家庭災難的準備」會議且邀請家庭成員與災難專家的參與
    • 進行班級討論會,且協助班級計畫--學生如何幫助社區復健而努力。很重要的是幫助他們發展具體且實際的協助方式。這有助於使他們克服無能為力、挫折與「生還的罪疚」等災難情境中一般正常的反應
    • 將教學活動與地震經驗相結合,不但可以幫助學生整合他們的經驗或觀察,同時也可以達到機會教育的目的。如果學生因為這些活動而引發起某些情緒反應的話,老師給予充分的時間,讓他們有機會討論這些感覺
      --國文/英文:讓學生閱讀並報告中外文學中有關天然災難的描述;上作文課時,可以讓學生寫出他們自己在災難中的經驗

      --數學:設計一些與地震有關的數學應用題,例如:地震後財物的損失,全國捐款數目、地震級數等

       
       
    --歷史:讓學生收集有關歷年來在台灣地區(甚至國外)所發生的重大災難事件的資料,並討論從這些災難事件中,我們學到什麼教訓,可以幫助我們因應未來的災難

    --地理:讓學生探討地震後台灣地理景觀的變化

    --自然科學:從科學觀點探討災難事件,例如:地球科學、物理化學等。生物課時可討論動物在緊急或受感脅的狀況時,如何聚集在一起避難,我們可以從牠們的本能反應學到什麼?

    --公民與道德:讓學生收集政府在這次災變中所採取相關應變措施的資料,討論政府的行政效能,檢視社區內的各體系以及震災對這些體系的影響。可以邀請地方官員到校演講,宣導災難預防及政府預警系統等資訊。讓學生收集有關災難處理的相關立法,了解這些立法如何影響社區

    --健康教育/輔導活動:討論災後的情緒反應及如何照顧自己的情緒與身體。討論災難對健康的影響,例如:水源污染、因無法冷藏而食物腐壞、以及其他健康預防及安全措拖。討論在壓力與危險當中對壓力的生理及心理反應與處理的方式,如身體腎上腺分泌的作用,也可以邀請公共衛生或心理衛生人員到校演講

    --美術:讓學生用各種材料從事個別或集體的創作,畫出他們在災難中的經驗

    --同儕輔導:提供正確資訊,讓學生了解災後的情緒反應是正常的,鼓勵學生互相幫忙且整合經驗

    --課外活動:透過編排短劇或舉辨演講、辯論比賽的方式讓學生有機會表達出他們對災難事件的情緒反應

    --學生刊物:讓學生從各種角度撰寫災難故事,這些故事可以編輯成一份震災紀念專刊

    長庚兒童醫院兒童心智科製作,資料來源:台大921災後心理復健小組、Project COPE,USA


          回上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