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緒與空間
 
  (原載憂鬱症防治協會通訊 2006年10月 )
吳冠毅 醫師  2006

    .  .
 編按: 
   吳醫師為高雄醫學大學 醫學士,精神科專科醫師。
   同時擁有台大化學工程學系學士,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資歷。
 
    矮牆向兩邊伸展,樹靠著南邊的矮牆在充足的陽光下生長,地面的石頭磚上反射出溫暖的陽光。厚實的牆上有著大片的窗,陽光照射在深且寬的窗台上,上面擺著一盆仙人掌,遠處的城鎮、山巒、天空混合在一起。

  當上述文字於腦海中出現的空間意象,不知你內心中會有什麼感覺?

    大部分的人可能都不曾懷疑,人們對於空間的感受和情緒反應完全是屬於主觀的感受,純粹是個人情感,每個人應該都不同。既然是主觀感受,這就和科學研究所強調客觀可測量特質相抵觸,應無研究討論的價值與必要。

    但對於以上的畫面,你我真的完全不同嗎?面對美麗的大自然景觀、偉大的宗教建築、活力創新的城市、溫暖舒適的家,這個持續被認為主觀的情緒經驗是否有普遍的標準?為什麼我們對於相同的空間會有同樣心靈悸動的感覺,會不會存在一個客觀的標準,讓大部分的人們都能感受此為美好的空間,讓我們在其中擁有正向的情緒經驗,或是讓情緒得以抒解?  

   .    .
    生物為了生存需要有遮蔽的場所。在遠古時代,人類就會利用天然的環境來自我保護和防衛,而洞穴就像大地的子宮提供孕育的場所。從演化的角度來看,讓此種對洞穴有特殊情感需求,且也懂的使用洞穴的基因一直延續不斷的保留下來。

    因此遠古人類對空間的情緒反應和現代的人們會有不同嗎?處在大都會的上班族和非洲大陸一角的原始部落有何不同嗎?

    在舒適的沙發上,明亮但柔和的檯燈旁邊,輕鬆的看著書,皮膚表面殘留著檯燈照射的餘溫;北美、歐洲溫暖的壁爐;古老祖先洞穴中溫暖的火焰,這種安全、溫暖、舒適有何不同?因此在很多時代建築設計反覆出現壁爐的意象。

    此種跨區域、文化甚至橫跨不同時代相同的情緒需求與經驗,透過情緒的遺傳與演化,長久以來鎖在我們基因當中。
 

   .     .
    從兒童精神心理角度來觀察這是再清楚不過了。針對危險的內心反應,安全感乃是核心、與生俱來。所以這個會讓我們安全和情緒依附的中心特質,其實早就根源在深沈的心理狀態。從動物實驗中也可得到證實。先天的生物恐懼性,演化的過程中對於會威脅著生命的特定物體與情境會出現恐懼的情況,例如猴子對毒蛇。

    相同的,生物偏好性的研究雖不如生物恐懼性的詳盡,但大多對於特定空間與情境有一致的偏好。其中包括領域行為,此代表是一個安全的毛毯提供我們撫慰;地點的依附、家的感覺;再擴展到鄰近的地方甚至到更大的區域出現依附感;和對自然環境的依戀與不安。這些像本能反應的情緒經驗和能快速學習這些習性,也許都儲存在整個人類的基因庫藏中。也許在人類存在的各個時代當中,生命就已包含了各種層次的壓力。

    不論其來源是逃避危險的掠奪,或是來自死亡的壓力,人類似乎永遠要為它的存在付出代價。而恢復性反應,包括減少被攻擊性的機會、紓解壓力、身體與心理的復原,一直皆有演化的意義。

     .   .
    但不僅如此,當達到基本的安全感、依賴感,舒適感要求時,我們還會進一步追求空間的功能、美感,甚至意義。而事實上,這些會讓我們感動和情緒愉快的中心特質也是深深的根源自深沈的心理狀態。

    一些相關空間知覺的研究已證實,一個好的空間讓人心情愉悅,也大大提高人們彼此互動的意願。而建築的美學包括形式上的美學、象徵性的美學,此也有共同的原則例如簡單而且豐富等。這些空間知覺的研究間接的證實人們對空間抽象的經驗亦有其客觀的標準,此也對於建築設計產生長遠的影響。

    當周遭空間被我們知覺到之後,會開始形成記憶來學習;之後會從記憶中情緒反應,進一步的改造空間,再次將情緒經驗透過空間知覺回饋到我們的認知與記憶當中。因此人類對周遭空間的反應,是包含了生物性和學習性。這些混合生物性與學習性的情緒感受,也許會像統計常態分佈的鐘型曲線。

    延伸到實際空間的規劃與設計,過去歷代偉大城市、建築、和充滿活力的空間,就是遵從或貼近此一特質所建造出來。相反的,越是背離此特質的空間,就越沒有活力,人們處在其中能量全被封死。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感受到或者是追尋這種特質經驗時,是我們經歷到最有生氣的那個情境之關鍵所在;它就藏在人類永恆的基因當中,已存在那麼的久遠。

     .  .
    將此觀念應用在周遭的環境上,從對配合地景地物的都市規劃、人造建築的設計,到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工作環境、休閒空間和居住環境,甚至是特定族群或弱勢者的空間,包括監獄、醫院、殘障者、老人的空間,都應依循此核心特質來設計。回過頭來看精神科部分,壓力病房、急慢性病房,社區復健和康復之家,到門診和心理諮商室的空間設計,也必存在某些空間模式能符合此特質,使身處其中的我們情緒得以抒解。
     .    .
文章刊載: 2006/10                           .                         .                          .
上載日期: 2006/11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