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燒燙傷患者的心思與世界
 
 
林口長庚精神科 臨床心理師  鄭焯茹 2015.06

  .     . .

 
    當「重大事件」發生時,我們總會急著想要秉持專業做些什麼,但,身為臨床心理師,又,受過現象學熏陶的我們,都知道,「慢」才是真正可以接近個案的途徑。越來越多的重大災難事件,讓我想到,如果我們的專業訓練,可以讓我們學習到如何進行種種處境中之人的理解(如:空難、地震、氣爆),也許,有助於發展或學習到一種更適切、更溫柔、更貼合的給予/照顧。
 
     . .

 
一、

以加護病房/燒燙傷中心中的燒燙傷病患為例。在加護病房當中,病患的燒燙傷面積與程度,通常都較為嚴重,此時,最重要的是「不要感染」,所以在加護病房/燒燙傷中心有相當嚴謹的傷口照護方針與會客規則(管制)!對病患而言,在這樣的照護環境當中,他們的時間性通常鑲嵌於「醫療照護事件」,包括:打針、吃藥、換藥、手術、飲食、如廁、沐浴、會客(通常是家屬)等。也就是說,「醫療照護事件」即為其「日常生活」。

這樣的「日常生活」與我們一般的日常生活有相當大的不同,例如:燒燙傷的傷口每隔幾小時就要換一次敷藥,每一次換藥都需要幾十分鐘(視傷口狀態而定),雖然換藥前會施打止痛針,但那種錐心刺骨的痛仍難以被控制住,換完藥,病患跟護理師都像是經歷一場戰役般,氣喘吁吁,最後,病患待在床上,在夾雜著痛楚的疲累當中,漸漸的昏睡過去。「昏睡」其實是讓人感到最舒服的時刻,可以暫時性地撇下疼痛與意識。 

提醒:

不要以一般人的眼光來看病患的世界,不要用一般人的需求來想病患的需求。當然,更不要以自己的想法或專業的想法為中心,來設想幫助應該是什麼。

除非是特殊的情況,不要打擾需要密集醫療照顧的病患。

若病患主動提出想要談談的需求,那麼記得請以「溫柔」的方式靠近,而非以「分析、判斷」的眼光,企圖想要概念化其是否有情緒失控、PTSD之可能性。很多時候,靜靜的傾聽與陪伴,也可以成為一種最溫柔的照顧。千萬不要以為自己是心理學專家,就什麼都懂。
 

二、

再者,燒燙傷病患的「傷」是一種相當直接、清楚可見、無處躲藏的傷勢,尤其是顱顏部位的傷。這些「傷」相映著患者的層層心思,需要時間漸漸地去「意識」與「理解」。尤其,當患者的正值青春年華之時,這些傷勢對他們而言,就更可能有如「世界瞬間崩毀」般,打毀了所有原本所設想。

提醒:

需要留意平時聽起來很有力量或未來性的安慰話語(如:你要加油,爸爸媽媽都很愛你、你要堅強,大家都會陪著你、你不要擔心,現在的醫學美容很進步),在此時,都有可能讓病患感到刺耳或具傷害性。

也要留意自己的非語言訊息,雖然患者可能因傷及眼睛而看不到,但仍是有敏銳的知覺,甚至比平時更加敏銳。

當有機會與病患接觸時,需留心自己「身份」的影響力,如:陽光基金會志工的現身,映照著「我是一個顱顏受損患者」的心思、臨床心理師的現身,也可能會映照著「我不應該情緒崩潰」的心思。
 

三、

「常人世界」呈現在燒燙傷病患的「日常生活」中,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很多時候,病患其實並沒有多餘的氣力/心力去應付「常人世界」,例如:需不需要陽光基金會的協助、你的宗教信仰是什麼、要不要有人來陪你說說話。

提醒:

所謂的「常人世界」很可能在病患的「日常生活」中呈現為殘酷的來源,因此要特別謹慎。

不要以為心理專業就跟「常人」不一樣,有時是更為殘酷。

病患很多時候,只要能夠「安然的度過今天」就已經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了,此時,若是還要他們多提起精神或體力去「應付」前來「關懷者」,對此時的他們,這樣的關懷都有可能是一種「干擾」。

病患對於「擺在眼前」的傷勢,需要時間與空間好好的消解相繼而來的重重心思,尊重、相信與允許他們可以用自己的速度,慢慢的選擇面對,其實也是一種很重要的照顧方式。
 

四、

病患躺在病床上,心裡掛記著的是,除了不知該從何想起的「處境」,更掛心於家人的安適,包括:安慰家人不要太過擔心、心疼家人所面對的事情、是否要籌措醫藥費。看見家人因為自己的傷勢,而顯得憔悴、悲傷的樣子,可能會期待(恨不得)可以為家人做點什麼,但卻無奈於只能接受現況。

提醒:

照顧病患的家人也是照顧病患的心,家屬的安定也會讓病患感到安心。

對病患的照顧,不一定要捱到其病床旁才能夠給予。
 

五、

家屬每天待在醫院,除了在規定的會客時間外,其餘的時間都像是「漫長的煎熬」,他們擔憂不知是否突然會有什麼事情要聯繫,而無法遠離醫院,心思也難以從病患的傷勢中移開。

提醒:

相較於自己的狀態(如:是否有吃飽、睡飽),家人更關心的是正躺在病床上的患者,此時,像是「你要好好照顧自己」之類的話語,就像是飄散在空中般。
 

六、

燒燙傷病患在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心思與需求,例如:初期在加護病房當中,最重要的是「活下來」,當傷勢漸趨穩定,其心思也會慢慢轉移到對「現況處境」的理解,甚至可能會在睡醒後,確認自己是不是正在做夢,而傷心地等待著夢醒的奇蹟。

進入一般病房後,其「日常生活」便映入更多的「常人生活」,再加上復健所帶來的痛楚,其實又是另一場戰役的開始,而這也是其「復健生活」的開始(有時甚至會在加護病房中即開始做復健)。出院後,「復健生活」如影隨形的跟著病患,彷彿這就成了他的全部生活,但此時,想望/憂心未來的心思也更加地顯現了。

提醒:

對於病患的照顧,需要伴隨著個案目前所處的場域與心思而有所變動,這樣隨之而動的照護,是一種當場的「動態照護」,而非固化的SOP。因此,我們需要學習更加細膩的心思,去體察個案的需求與意態。

如果,因為心疼那些正為燒燙傷而苦的孩子們,而「急」著想要做些什麼,那或許可以先集思廣益地「急」著把該準備的準備好,然後,在適當的時機,我們才會有機會,伸出溫柔的手,在「慢」的過程中,讓力量漸漸成形。這些是我的看法,雖然不見得貼切所有燒燙傷病患的處境,但也許我們可以一起來想想,接下來,我們的方向。
 
 

 
     . .
                       .                         .                          .
上載日期: 2015/06 回前頁